1960 年代初期的義大利北方,人們捲起袖子在百廢待舉的戰後蕭條中重振旗鼓,試圖走出二戰後的夢魘。正當城市的大廈拔地而起,眾人開始膜拜高樓,爭先恐後地希望成為「摩天(資本主義)的子民」;一群年輕的洞穴探險家反其道而行,南下前往與世隔絕的卡拉布里亞山區高原探勘,尋找歐陸最深的神秘洞穴。這群年輕人下探至地底 700 公尺深處的歷險,就這麼與卡拉布里亞山區充滿神話色彩的眾生相溫柔交織,譜出一曲動人的緩慢長詩。

取材自皮埃蒙特洞穴探險團的真實事件,以 1950 年大探險時代開始後興起的「探勘秘境」潮流為背景,《洞》是導演米開朗基羅法爾瑪提諾(Michelangelo Frammartino)在繼《靈魂的四段旅程》,睽違 11 年探究靈性的絕美作品,可說是今年數一數二奇異的觀影經驗。

電影如詩般的刻畫,自探險團隊於黎明時分抵達卡布里雅海岸時展開,一如燈塔的光束沒入廣闊的丘陵和平原,遙遠冰冷的鏡頭,輕輕埋進這行人的背影——未知的遠行開始了。雄偉的視角捕捉著高原上的人群,年邁的牧人牽著驢子,走去探望遠處木屋的居民,村民一如往常至教堂禮拜;而探險者們在這「歐陸最神秘的洞穴」旁紮營,懷著繩索與火炬,朝著大地之下縱深前進。隨著繩梯進入潮濕的地下迷宮,他們在筆記本中勾勒出探勘路徑,並在敲打與試探中,試圖解開洞穴與生命的謎團。





山崖上的年邁牧人,以旁觀者之姿眺望著這群來自遠方的年輕孩子,他曬黑的眉毛像樹皮一樣皺起,不時呼喊著遠處的牛群。隨著探險進行,探勘者不時將燃燒的書報紙向洞內拋下,點亮深淵;一轉場,老牧人卻病倒了,甚至連飲水也無法起身,同伴將飲水滴進他的口中——場景巧妙地與另一頭、洞壁流下的露水相互呼應。像是守護卡布里亞的山神,老人抽動的血管,對映著探險隊穿過狹窄山谷縫隙的光景;年輕人們的手電筒光束,對比最後失明的眼睛——大地曾經富饒,也終將消亡,萬物皆一生一滅,方死方生——僅僅藉由畫面,寫下淡然卻深刻的隱喻。

凝視洞穴,人們所關注的不是向上,而是挖掘下探,匍匐、彎腰、倚石攀爬或向上望回洞口,姿態都是謙虛。《洞》將目光望向「牧人」(山神)與「裂隙」(洞),沒有明顯的敘事、情節,僅以大地為衷。導演米開朗基羅法爾瑪提諾是書寫電影的好手,片中多處自然揉合、或切換各個時空,將不同場景的人與大地交織在一起,成為彼此的隱喻;將山神的呼喚與對地底神秘生命的探問,巧妙轉為大量留白的鏡頭語言,僅以光影、聲音與過份美麗的義大利高原,敘述著電影作為創作媒材的本質之美。

老邁牧人的聲聲召喚,迴盪在遼闊高原山景,一幕幕翻轉的大地啟示,互文手法承襲《靈魂的四段旅程》的哲學思考,串連牧羊人、山脈、朽木的不死與寂滅——無言、噤聲、甚至有些令人敬畏,觀者雙眼流轉的黑暗與明媚,最終滲入進心境地景,掀起如冥想般的寧靜餘韻。
Images Courtesy of 好威映象.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