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驢子為主角的電影,為何能獲得 2022 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伊歐(EO)是一隻有著天真眼眸的灰色驢子,最初待在馬戲團的牠,最喜愛的玩伴是溫柔的馴獸師卡珊卓,他們曾是最好的表演夥伴,一度過了在馬戲團中辛苦的時光。好景不常,波蘭當地動保團體推動的反剝削動物條款迫使伊歐與卡珊卓分開,被公益團體安頓在一個當地的穀倉。諷刺的是,穀倉老闆只顧著在開幕典禮剪綵,民眾與網紅則爭先恐後的和受歡迎的白馬自拍。不知道伊歐是否認為這景象荒謬極了,溫馴的牠竟然拔腿就跑,輾轉流浪到波蘭的邊境,被經營牧場的夫婦收留又離開;誤入一場足球賽事,成了兩支隊伍的英雄與敵人,後來可憐兮兮地被落敗隊伍的流氓打斷了腿。




被動物醫院治好腿疾後,陰錯陽差之下成為毛皮養殖場中運送動物屍體的驢;再次逃跑後,卻差點落入動物走私販子的手裡。最終牠跟著一位與牠短暫交心的神父來到一座意大利別墅,陽光明媚,然而當牠望向敞開的義大利莊園大門時……牠又想離去了。
「我在幾十年前接受法國《電影筆記》訪問,當時提到唯一讓我感動到掉眼淚的電影,就是布列松執導的《驢子巴特薩》,從此我沒在電影院裡掉過一滴眼淚。」——導演 Jerzy Skolimowski



「我在幾十年前接受法國《電影筆記》訪問,當時提到唯一讓我感動到掉眼淚的電影,就是布列松執導的《驢子巴特薩》,從此我沒在電影院裡掉過一滴眼淚。」——導演 Jerzy Skolimowski
來自波蘭名導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的《如果驢知道》,由於題材確實類似,也有人將《如果驢知道》一片視作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傑作《驢子巴特薩》(Au hasard Balthazar, 1966)的當代翻拍。這部 1966 年的電影講述了驢的生命、死亡和其非凡的美麗。巴特薩和伊歐同樣曾深愛人類,也曾被人類所愛,最終卻都被迫成為馱獸,也見證了人類的各種可怕與荒謬。而與《驢子巴特薩》不同的是,《如果驢知道》在米哈爾迪梅克(Michal Dymek)掌鏡下迷人又令人身歷其境的攝影,以及帕維爾麥基丁(Pawel Mykietyn)動人的配樂,將觀眾置於這個四腳主人翁的觀點。


以靜默無語的驢子做為主角,片中存在的對白極少,片中多數的時間裡,鏡頭是隨著主角伊歐流轉,但牠的「無言」卻並未限制住電影的張力,反倒構築起另一種超越語言的情感共鳴。
攝影機的存在並不只是隨著伊歐的動作、或在草原及森林的漫遊而推進,傑西史考利莫斯基用一種低角度、模糊的「驢眼視角」,演繹伊歐與其他動物的交流,與周遭萬物、環境的聯繫與對應。比如與伊歐同住穀倉的白馬、毛皮養殖場的狐狸、森林中與牠對視的狼與貓頭鷹,眼中時而透露著些許好奇、害怕,又或在奔去時的腳步充滿野性的力道。也讓螢幕前的觀眾跟著牠的足跡走過城市與鄉村、走過安葬猶太人的森林、走過禁錮野生動物的毛皮養殖場,見識到野生動物走私產業的嗜血與荒涼。




《如果驢知道》並沒有給伊歐一個結局,僅僅是以牠的目光與旅程,帶領觀眾去思考這片豐饒而殘酷的大地;而相較人類,動物率真的情感與生命百態,又如何與人類的有情與無情相互映照。也許誠如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所自述的:「在我們這個無情又憤世嫉俗的世界,純真會被當作天真,或是當作軟弱的徵象,但我仍努力培養我身上僅存的純真。」
Images Courtesy of 甲上娛樂.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