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京都」
摘一片京都風景,偷偷夾在你的筆記本裡。
乾燥後,溫水泡開,煩悶時服。
五条商場(五条モー儿)内的 Eden(えでん),總叫我想起日本舊式的喫茶店,燈光幽暗,只在吧桌前設有座位,比起咖啡美食,店主與他/她選的音樂才是客人來店的最大理由。這時 Eden 中播放著一種叫「小唄」的民謠,伴奏的三味線勾出的每顆聲音鏗鏘,女聲千迴百轉,音節的尾巴繞了又繞,好不容易才繞到下個音節去。「咲子小姐喜歡小唄吗?」我問 Eden 的店主咲子小姐。「不。」咲子小姐似乎覺得自己不打自招,露出了淡淡的尷尬表情,笑說:「只是為了營造氣氛而已。但也不是不喜歡。」


五条通以南的一帶跟旅客熟知的京都有點不一样,雖然同樣滿街風情濃厚的老建築,只是它們不少都空置多年,衡門深巷;走在街上時,難得碰到路人,絕對不是開店的好地點。只是咲子小姐與這一帶的緣分,卻遠遠超越了商業上的利益考量。
咲子小姐於神奈川縣出生,完成高中後來到京都,在左京區的精華大學就學。因為喜歡京都,大學畢業後決定留下來工作;先是為方便上班而住在伏見區,兩年多後離職,決定住進市中心來—當時居住的區域,就是五条通一帶。十多年前,她在這小區内開設了含喫茶店的古道具店,後來又在五条河原町開設酒吧。感情逐點逐點地累積,她很疼惜這小區,眼看著原本就人影寥落的它,在十多年來漸漸變得十室九空,她擔心這裡有一天終將凋零;於是她開始想方設法,希望以自己微小的力量,為這小區添點生氣。
咲子小姐在之前經營的酒吧中相識了三位好友,一位是雜誌的前副總編,一位經營著攝影畫廊,另一位是建築師;她跟他們談起自己的計畫—租一棟偌大的老房子,將之稍作翻新,再租給年輕的創作人作為工作室及商店,從而增加固定進入小區的人口。大家興致勃勃,決定一起將之實踐。那時是 2010 年,没想到,到他們覓得接受出租的房屋時,已是三年後 2013 年的事。「大多數的業主都只願意轉售,很難才找到出租物業。」
這些年來,五条一帶的空置老房子,不少都賣給人改建成町屋旅館。老房子與土地的業權人大多是老人家,寧願把物業化為大筆現金,而非每月相對微薄的租金收益。這想法也非難懂,只是如此一來,欲在此經營小店的人苦無場所,社區就會過於單一化。而且,振興社區需要長久而持續的力量,住在旅館的旅人都是過客,来了又走,難以為社區帶來實在的創建。自己珍视的社區就由自己維護,五条 Mall 的經營穩定下來後,咲子小姐已與朋友在附近找到两個物業,將以跟五条 Mall 相近的方式營運。
Eden 的營業時間由中午 12 點至晚上 7 點,賣咖啡、台灣茶,還有酒,咲子小姐有時也會做豬肉味噌湯定食,視她的心情而定。周末來的大都是遊客,平日的客人則多是朋友,大家喝喝小酒聊聊天,聽咲子小姐選的音樂。


小唄一曲已盡,我問咲子小姐其實喜歡什麼音樂,「淺川 MAKI。」她不加思索,然後用電腦搜索她的錄像給我看。一個歌唱得很隨性很從心而發的六零年代女歌手,照片中的她總是菸不離手。「我喜歡日本六零年代的文化。」咲子小姐說。六零年代的日本,喫茶店文化正盛,三島由紀夫在喫茶店中認識了美輪明宏,然後將他帶進寺山修司的天井棧敷;参與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運動學生,以喫茶店作為聯絡站—那年代的喫茶店象徵著獨立、自我主張與革新。「五条商場的計畫將試行多少年呢?」我問。「十年。」咲子小姐堅定地說,似乎已計劃周詳。十年,這十年間,將會有多少發生在 Eden 的吧桌間發酵呢?
五条商場(五条モール)
京都市下京區早尾町 313-3
Eden 鄰近的有趣地點



Text & Photography/ 林琪香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城市與生活風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