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詩篇:〈臺北詩歌節〉鴻鴻專訪

 

文/ Polysh 特約編輯 Ann Tu

 

什麼是最自由、最多元、也最容易親近的藝術形式?來到臺北詩歌節後,你可能會毫不遲疑地說,是詩。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現正展示著向陽的詩作〈一隻青蛙〉及〈秋風〉,其中許多字句被鏤空,留下突兀的空格。這不是詩人罷工,而是詩對群眾展開想像訴說的邀約—任何人都能按自己的想法隨機填入字句,協助詩的完成。而文字遊戲的探索過程,詩廣納各種聲音,也啟發豐富的回應,就如民主精神的實踐。

 

interview-10 (1)
「詩的民主牆」,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 Photography/ Man Chi

詩歌不必深不可解,詩人也非遺世獨立—這是臺北詩歌節的精神,標榜親民、多樣、跨界。10 月 24 日開始至 11 月 8 日,除了「詩的民主牆」,臺北詩歌節也將於台北各地劇場、書店、藝文空間展開一系列的詩講座、展覽、詩行動,結合詩與音樂、舞蹈、戲劇的精彩跨領域藝術表演,邀請大家一起重新發現,並共同塑造詩歌的面貌。

 

interview-12 (1)
「詩的民主牆」,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 Photography/ Man Chi
interview-15
「詩的民主牆」,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 Photography/ Man Chi

「詩本就從生活中來,應該要有一個機制讓它再回到生活。不論是詩刊還是文學活動,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功能,」臺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說。同時身兼詩人、電影及劇場導演、衛生紙詩刊創辦人,讓他能跳脫出寫作者慣有的避世心態,積極推動文學回到人群之中:「創作者可以自 high,這是面對不被理解的一種自我心理建設。但辦活動的人要做中介者,降低藝術參與的門檻。」

 

interview-1
Photography/ Man Chi

對鴻鴻而言,好的文學作品不應是菁英中心的:「可能是我自己的某種執念,我覺得最尖端的創作概念也應該是所有人都可以瞭解。也許每個人瞭解的東西不同,但它應該到人群裡去試煉,這個作品才算真正完成。」不同於亞洲一般常見的詩人間聯誼性質的詩歌節,臺北詩歌節並不純粹為促進詩人交流而辦,而以同時兼顧普羅及菁英,聯合詩歌與跨領域藝術為目標。秉持著面對全民推廣文學的精神,詩歌節包括了各種充滿趣味且親民的活動如「詩的民主牆」、顛覆大眾對詩人刻板印象的「詩人早餐會報」、「詩人夜店趴踢」,與劇場跨領域合作演出「詩的公轉運動」,再到完全不限表達形式的「多元成詩」徵件與展覽,穿插豐富的深度講座,如「風車詩社與超現實主義」、「禁閉時代的詩人——曹開與柯旗化」。

 

詩的公轉運動-台北詩歌節2015
「詩的公轉運動」:冉而山劇場。 Image Courtesy of 臺北詩歌節
雙聲道聲音詩表演-演出詩人波賽堤-台北詩歌節2015
「雙聲道─聲音詩表演」:演出詩人波賽堤。 Image Courtesy of 臺北詩歌節
大師專題阿多尼斯-台北詩歌節2015
「煉獄或珍珠—詩的叛逆與慰藉」:阿多尼斯大師專題。 Image Courtesy of 臺北詩歌節
大師專題阿多尼斯-台北詩歌節2015_2
「煉獄或珍珠—詩的叛逆與慰藉」:阿多尼斯大師專題。 Image Courtesy of 臺北詩歌節

針對平時無心留意詩歌的人,則有在臺北車站捷運地下街舉辦的跨領域詩展演「背著你跳舞」,以最意想不到的姿態,邀請行經民眾共同參與一場以車站為生活隱喻的思索與遊戲。「背著你跳舞」屬於近年十分盛行的場域限定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即按某一地點的環境特色量身訂做的表演。鴻鴻提及自己去年在紐約欣賞場域限定表演〈無眠夜〉(Sleep No More)深受啟發。該劇包下一棟大樓,改裝成旅館,在五層樓同時進行演出,過程中觀眾可以自由來去。舉凡房間、川堂、走道,在這戲裡都有專門的功能。「整個表演跟這個時空有一個對話關係,造成和劇場內演出完全不同的效果。」而「背著你跳舞」則專為臺北車站捷運地下街空間打造,「只有在這裡才能演出,所以更在地。」今年是臺北詩歌節首次在臺北捷運地下街做場域限定表演。「希望能接觸到更多路人甲和路人乙。」鴻鴻笑著說。

 

背著你跳舞-台北詩歌節2015
「背著你跳舞」,編舞家:余彥芳。 Image Courtesy of 臺北詩歌節

除了兼顧普羅與精英,聯合詩歌與其他藝術,臺北詩歌節也積極連結本土與國際。今年特別邀請到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法籍阿拉伯裔詩人阿多尼斯,還有日本重量級學者詩人四方田犬彥、馬其頓詩人尼可拉馬茲洛夫、法國詩人菲奧娜施羅琳等多位知名國際詩人。其中,與阿多尼斯的聯繫過程耗費了最多的時間。其實臺北詩歌節去年就邀請阿多尼斯參加,「但他臨時不能來,讓我們陣腳大亂,臨時換節目換人。這一次,我們從去年就開始積極聯繫,終於可以邀到他今年來。」

 

interview-7
Photography/ Man Chi
interview-2
Photography/ Man Chi

詩就是在翻譯過程裡遺留下的東西。

 

鴻鴻深深相信藝術無國界。「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說,詩是在翻譯過程中遺失的東西(“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但我的想法剛好相反。我覺得詩就是在翻譯過程裡遺留下的東西。真正的詩意不應該是在文字和音韻上,而是在你的想法裡。你對世界的看法應該具有詩意,而且應該不管翻譯多少次都不會丟失。」從事過翻譯工作的鴻鴻,固然明白語言差異可能造成限制:「當然,懂中文的人可以讀懂中文詩的聲音和遣詞用句的美好,這個一譯成英文就毀了,可能只剩大意解釋。」然而,儘管詞藻音韻之美可能流失,強大深刻的意義仍能透過譯者的再創作而獲得傳遞。「最好的翻譯一定是再創作。因為不同語言的句法結構和思維模式都不一樣。一首日文詩翻成中文詩,它必須以中文成立詩的品質。它的中譯本身就是詩的創作,必須有很好的詩的語言。尤其是詩的翻譯無可避免地會帶著譯者的性格,程度更勝一般小說和散文的翻譯。詩的主詞常常是懸置的,所以要翻成另一種語言,例如譯成英文,中文可以沒有主詞,但英文不能沒有。翻過去的時候要決定這是誰講給誰聽的,一個人講給很多人聽的,還是公眾講給一個人的,這就差很多了,還要決定過去式現在式進行式—這絕對是一種創作。」同樣的邏輯,運用在詩作之外的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將詩句轉化成肢體、聲響、畫面或是眼神,不管何種藝術語言,詩意依然存在。

 

interview-6
Photography/ Man Chi

對鴻鴻而言,詩是無需定義的。「詩的形式不重要,不論是分行的、分段的、圖形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詩意。詩是所有文類中最講究內在精神的文類。小說寫得不好,大家會說這是寫壞了的小說。但詩寫得不好,大家會說這不是詩。大家對詩的標準是必須具備詩意。古詩只要符合格律形式就是詩。而現代詩則更回歸詩的本質。不管一首詩是不是自稱為詩,更重義的是能否提供情感的感動、知性的開發、現實的警醒。只要能夠產生這種溝通交流的作用,就是好的作品。」相較於小說、戲劇、散文一般提供具體背景,「詩的主詞往往懸置,可以讓人自由代入,照理說應是最容易親近的。但現代主義盛行後,詩和歌分家,詩和戲劇分家,詩人開始追求詩獨特的文類表現,例如跳躍性思維和象徵的手法。現代詩就如同現代音樂、現代繪畫,欣賞的門檻較高。」而臺北詩歌節企圖做的,就是「把這個門檻砍掉」。

 

interview-12
Photography/ Man Chi
interview-11
Photography/ Man Chi

談及對臺灣詩壇未來的期盼,鴻鴻說:「以前十年磨一劍,關起門來寫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臺灣文壇已經有很多很棒的菁英創作者,但我覺得我們還可以更多一些跟大眾一起呼吸、一起對話的詩人。」此外,「臺灣詩壇稍微少了一點和國際詩壇的接觸,我們不太知道全世界跟我們同代的人在關心什麼在寫什麼。我想這就是可以透過詩歌節去做點事的。」然而,比起一年舉辦一次的臺北詩歌節,鴻鴻更希望能夠有常設性文學推廣機構:「我一直在呼籲要推動成立一個詩人之家。公家也好,私人也好。它應該是一個機構,可以跟國外的文學機構合作,把臺灣的詩人推介出去,也把國外的詩人推介進來,用翻譯、交流、互相到訪等方式進行。如果有這樣的常設機構,倒也未必要有詩歌節。」

 

然而,在詩人之家成立以前,臺北詩歌節仍是銜接臺灣及國際詩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是臺灣數一數二的文學盛事。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一年。

 

2015 臺北詩歌節
活動展出日期:10/24-11/8
臺北自 2000 年開始舉辦詩歌節,逐漸發展出以親民性、多樣性、跨界性為特質;它不是以詩人聯誼為主的聚會活動,而是以詩為核心的跨領域藝術節。同時兼顧國際與本土、知識與美學,並與日常的文化教育、臺北其他文學藝術活動,相互呼應,組織成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自轉有情,公轉有力,詩本是動的產物,也具備強大動能,能推動更多心轉出詩意。
2015年,臺北詩歌節提倡「詩的公轉運動」,邀請大師級詩人阿多尼斯,以及來自日本、香港、中國、馬其頓、法國、英國等地詩人學者,和本地創作人共襄盛舉,並規劃一系列講座與跨領域展演,從咖啡館到書店,從廳堂到街頭,看見詩公轉的可能,領會詩燎原的過癮。城市各處蟄伏自轉的詩人與愛詩人啊,請一起來公轉,我們會擁有更大的心,更響亮的風聲,鼓起這座城市的帆,把更多人拉上城市方舟,轉出壯闊新世界。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臺北詩歌節網站或 FB

 

Photography/ Man Chi
Part of Festival Images Courtesy of 臺北詩歌節

Written By
More from Polysh

迷萬人型男養成術:8 件必備品味配件

一只牛皮鞣製的手工提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