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便悄悄襲捲台北的世界大學運動會(簡稱:世大運),一曲〈擁抱世界擁抱你〉,洗腦般讓捷運乘客都能哼上一段;鋪天蓋地的旗誌與標語,默默置入大街小巷,在市民意識到台北主辦這場盛典的重要之前,早已深刻入裡地感受到這場盛事將在台北發生。
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作為選手登上巔峰的前哨戰,世大運匯聚了新生代運動員的能量,拿下主辦城市的「台北」對於這場開幕表演,也不遑多讓地以「讓年輕人發聲」為主軸,找來三個新生代、背景各異的年輕導演策劃執導了三段演出。包含編舞家謝杰樺、劇場導演廖若涵、視覺藝術創作者林昆穎,從「活力島嶼」、「匯聚台北」、到「世界部落」,用年輕人的腦袋、藝術家的眼光,匯聚眾人力量,創作一場屬於台北青年的大 SHOW。
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新銳導演聯手「共創」 分享年輕世代的眼光
有別於名導掛帥,這次世大運開幕式找來三位新世代導演謝杰樺、廖若涵與林昆穎執導演筒,三人近年分別在舞蹈、戲劇、科技藝術領域斬露頭角,透過共享創意、分頭執導的合作方式,創作出這一晚的精彩,也讓新一代「共創」的潮流,在這齣表演中完整體現。
編舞背景的謝杰樺,說起話卻充滿條理與邏輯,曾參與 2009 年高雄世運的他,是這次世大運三導中最早加入的一員,在最初比稿就已確定執導第一段「活力島嶼」。身為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回顧安娜琪舞蹈劇場的《Second Body》),謝杰樺過去作品不似一般現代舞團,大膽挑戰結合科技藝術,探討身體與未來;儘管舞蹈仍是核心,展現的藝術性卻格外前衛與獨特。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演謝杰樺。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編舞背景的謝杰樺,說起話卻充滿條理與邏輯,曾參與 2009 年高雄世運的他,是這次世大運三導中最早加入的一員,在最初比稿就已確定執導第一段「活力島嶼」。身為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回顧安娜琪舞蹈劇場的《Second Body》),謝杰樺過去作品不似一般現代舞團,大膽挑戰結合科技藝術,探討身體與未來;儘管舞蹈仍是核心,展現的藝術性卻格外前衛與獨特。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演謝杰樺。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編舞背景的謝杰樺,說起話卻充滿條理與邏輯,曾參與 2009 年高雄世運的他,是這次世大運三導中最早加入的一員,在最初比稿就已確定執導第一段「活力島嶼」。身為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回顧安娜琪舞蹈劇場的《Second Body》),謝杰樺過去作品不似一般現代舞團,大膽挑戰結合科技藝術,探討身體與未來;儘管舞蹈仍是核心,展現的藝術性卻格外前衛與獨特。作為承先啟後的重要首段,不僅要從老掉牙的集體共識中挖出新意,還得佐以高度藝術性,翻新大家腦中台灣的印象。
謝杰樺作為承先啟後的重要首段,不僅要從老掉牙的集體共識中挖出新意,還得佐以高度藝術性,翻新大家腦中台灣的印象。廖若涵收到邀約則是格外突然。作為台南人劇團駐團導演,她在某個下戲後的夜晚,接到這通電話。
「剛下戲的我還陷在頹敗的疲倦裡,很少下雨的屏東那晚還下了大雨。」她笑說,這通電話簡直是命運的安排,劈頭就說「有段表演很適合妳導」,在那個電光石火間,她接下了。嬌小恬靜的她,過去的作品也多在穩定中爆出驚人火花,這樣的她要在第二段「匯聚台北」中勾勒台北印象,不只要美、要接地氣、還要夠奇幻。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演廖若涵。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剛下戲的我還陷在頹敗的疲倦裡,很少下雨的屏東那晚還下了大雨。」她笑說,這通電話簡直是命運的安排,劈頭就說「有段表演很適合妳導」,在那個電光石火間,她接下了。嬌小恬靜的她,過去的作品也多在穩定中爆出驚人火花,這樣的她要在第二段「匯聚台北」中勾勒台北印象,不只要美、要接地氣、還要夠奇幻。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演廖若涵。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廖若涵收到邀約則是格外突然。作為台南人劇團駐團導演,她在某個下戲後的夜晚,接到這通電話。「剛下戲的我還陷在頹敗的疲倦裡,很少下雨的屏東那晚還下了大雨。」她笑說,這通電話簡直是命運的安排,劈頭就說「有段表演很適合妳導」,在那個電光石火間,她接下了。嬌小恬靜的她,過去的作品也多在穩定中爆出驚人火花,這樣的她要在第二段「匯聚台北」中勾勒台北印象,不只要美、要接地氣、還要夠奇幻。
聊起天就滔滔不絕的林昆穎,則是三位導演中最率性自在的一位。興許背景橫跨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林昆穎本身還是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的一員;熟悉藝術,更了解冰冷科技背後的藝術性。
說起科技充滿畫面,聊起想法也格外真實與熱情的他,在架構底定後被納入導演一員。林昆穎執導第三段指向未來、擁抱愛的「世界部落」,冷熱兼具、奔放的 Young Power,帶領全場齊歡騰,打響世大運熱鬧的第一夜。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林昆穎。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說起科技充滿畫面,聊起想法也格外真實與熱情的他,在架構底定後被納入導演一員。林昆穎執導第三段指向未來、擁抱愛的「世界部落」,冷熱兼具、奔放的 Young Power,帶領全場齊歡騰,打響世大運熱鬧的第一夜。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林昆穎。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聊起天就滔滔不絕的林昆穎,則是三位導演中最率性自在的一位。興許背景橫跨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林昆穎本身還是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的一員;熟悉藝術,更了解冰冷科技背後的藝術性。說起科技充滿畫面,聊起想法也格外真實與熱情的他,在架構底定後被納入導演一員。林昆穎執導第三段指向未來、擁抱愛的「世界部落」,冷熱兼具、奔放的 Young Power,帶領全場齊歡騰,打響世大運熱鬧的第一夜。
衝撞,從討論的第一秒就開始
「初期的研究我們去拜訪各種領域人士,像是廣告導演、官將首教練等,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對台灣的看法,卻沒有統一的意見或定義。」若涵形容,那段過程十分有趣,見了各形各色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套對台灣的想法,彼此間的討論合作也充滿衝撞,更加發現台灣不只「難」有共識,是根本不可能有共識。
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那時期蒐集到的資料,大概夠我做 20 年的創作。」杰樺笑說,那個集體研究與討論的過程,大量蒐集到很多想法與價值觀,瞭解更多,最終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台灣就是個各種「拼貼」而來的「混種文化」,不可能像某些國家有統一的價值觀,畢竟光討論「集體認同」這件事,就已經七嘴八舌沒有結論了。
體認到這點,不僅釐清眼下的狀況,更讓大家能坦然面對初期最大的衝擊。若涵形容,前期向市府和各方長官報告創意的過程,就是一次次的衝撞、翻盤,然後一再的重來。「不能說這場演出最接近我們心中的想法,但絕對是取得『最大公約數』認同的作品。」她認真地說,儘管在各方面都不可能達到完全的共識,但集結這麼多人的心血與努力,最大希望還是讓大家能認同「這是我們台灣人可以做出來的表演!」。
變動,正是台灣獨特的性格:「活力島嶼」
「台灣從地理位置、氣候、到文化,其實都充滿變動。」就以「鐵皮屋」為例,明明是個臨時建物,卻被台灣用作永久建物,為什麼?「颱風一來房子就垮了,又要重建;類似從前新的殖民國或移民來,又有新的語言、文化要來了。」一直在變動中的台灣,這性格興許早已深入骨髓,而作為承先啟後的第一段「活力島嶼」演出,除了要點出「變動」的性格,更要作為引出後面兩段的基石。
Photography/ 王世邦(圖 1 & 2)& 吳俊諺(圖 3). Image Courtesy o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我不是原住民,也不夠老,我經歷的年代有衝撞跟反抗,我也不是只講好話的性格。」杰樺笑說,如果要好好地、美好地只宣傳台灣的好,他一點也不適合;於是他從板塊變動的地理特質說起,接著殖民、遷徙的發生,原民、客家、閩南文化進來了,快速的變動成為整晚演出的重要節奏,藝術是媒介,不問誰先誰後。
就在這一路「變動」中,逐漸將大家匯聚一塊。「這東西必須很鮮明、多彩,所以我從四季的色彩來著力。」杰樺解釋,透過視覺與色彩的藝術引領,帶大家去看另一層次的美。有別於印象中原住民展現的強悍與力量,一曲織布歌與地板彈跳的織布圖騰,溫柔的帶出原民文化的柔軟面;緊接著畫家伊誕‧巴瓦瓦隆充滿生命力的畫跳躍著轉動四季,佐以不分族群舞者的手牽手成圓,高度活力吶喊舞動,最後是一席圓桌敬邀所有文化上桌。小島不僅海納眾族,還是如此的好客與囍氣,揭開台灣這個島嶼獨有的面貌。
Photography/ 王世邦. Image Courtesy o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台北人一定懂:「匯聚台北」
「拿世界標準來說,台北並非先進城市,外貌也不出眾,那台北的美到底是什麼?」拋出了這個命題,各種畫面與氣味便開始拼貼。鐵皮屋、公寓,再到夜市,大鍋熱炒的香氣、喧嘩,隔壁的廟宇煙霧裊裊,色香味齊聚,組成了活跳鮮明的台北印象。「這段除了要訴說台北的美,更重要的是點出人與居住的樣貌。」若涵笑說,只要是台北人,就一定看得懂這段!
Photography/ 王世邦(圖 1)& 吳俊諺(圖 2). Image Courtesy o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 1 & 2) &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圖 3).
「手勢很重要,這是把大家凝聚的力量。」聊到「民主台北」的段落,三人眼中都出現年輕人特有的光芒,Boxing 的重口味 Rap 吼出這個世代的聲音,巨大的手狠狠將能量推向天際,年輕人的衝撞、掙扎,那些在台北發生的酸甜苦辣,在 A-Lin 的歌聲與帶動下,七彩齊發,在這裡一起匯聚成美好的,圓。
Photography/ 王世邦. Image Courtesy o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台灣也許沒有全然參與世界,但始終是世界的一部份:「世界部落」
「台灣用科技走向世界,儘管沒有全面參與,但絕對是世界的一部份。」回溯台灣的發展,從加工廠到「晶圓」的代工,一路走向世界,儘管不是主角,卻絕對是推動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卡榫。「你會知道有個東西在驅使社會前進,但不會實質感受到。」昆穎形容,由於科技不具象,但又在台灣史佔有無比重要地位,所以決定在第三段表演中,運用「光」、「聲音」的元素,讓曾宇謙的小提琴代表無形的能量,以聲音驅使光移動,「晶圓」則是科技與世界的橋樑,一起走向天際(世界)。
Photography/ 王世邦(圖 1 & 2). Image Courtesy o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 1 & 2) &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圖 3).
「世界部落」是第三段的主題,定調於科技和未來,說完了台灣走向世界的故事,便是時候讓世界一起同歡。昆穎笑說,光打到天空這個手法很老派,但又很直接的表達傳遞訊息給世界的概念,而收回來的訊息,就是眼下這個大場面,舉世同歡。「當初王力宏寫歌時,我們就說不要談負面重生,簡單一點,就是『開心就愛吧!』」他笑說,王力宏最初的設定就不是流行歌手,而是帶領「愛」的 icon,從音樂到舞蹈,再到全體互動擊掌,越後面越嗨,這就是愛,爆發的愛。
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從劇場到開幕大秀,有多難?
出身表演藝術的三人,早已對表演不陌生,但這一次不只要處理巨大的田徑場,還要考量到電視轉播後,演出畫面的還原。「表演可以背對觀眾,但這是一場秀,性質更靠近娛樂層面。」杰樺認為,兩個空間要處理的差太多,無法用同樣的角度思考。也因此,三人不僅翻出各國重大賽事開幕表演轉播來看,更細細分析每一個鏡位,秒數,而這個概念自始自終都存在於創意討論裡。
「轉播比較像是導播掌握了現場的呼吸和脈動,再用影像最高程度的還原演出現場。」若涵說,演出本身就是跨領域,面對的也是橫跨各種背景、文化、地區的觀眾,策劃與決定的過程摻雜各種領域的專家,想法可以不被改變,但絕對要把專業放進思考中,如此去蕪存菁後,才能成就最大公約數的認同。
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世界已經改變了,年輕人快起身抓住
「我們的共同私心就是,不要老派!」若涵笑說,三人都有這股不服輸的年輕性格,儘管有些東西無法改變,但這漫長的過程集結了數千團隊的努力,也經過各領域專業的灌溉施肥,無論如何都要讓大家有握拳吶喊「這是台灣做出來的!」認同感。「希望大家看完會有反應,好壞都無所謂,但一定要有反應。」杰樺則認為,這社會習慣不提建設、只提批判,卻鮮少用心體會;若能喚醒大家的反應,好的壞的都是一種前進。不過他也透露,心中最惋惜的,還是沒能在演出裡碰觸太多議題面,他笑說:「如果我再老個 20 歲,承受得了更多輿論,一定更用力抓緊議題幽大家一默。」
世大運開幕表演導演謝杰樺、廖若涵、林昆穎。Image Courtesy of 世大運組織委員會.
同樣身為年輕世代的他們,昆穎則想對年輕世代喊話:「不要再說不會改變,這世代已經在改變了!」他正色的說,很多年輕人還停留在抗爭無用的無奈裡,但真的不是這樣的,我們已經在改變的途中,再不起身抓緊,就真的要失去了。誠如王力宏反覆唱著的「Why don’t you just love me.」,這是一場屬於年輕世代的運動會,集結了一群年輕人的腦袋,讓大家看到這個世代的創意與文化性,無論認同與否,這個世代終究是一起站在已改變的航道上牽手向前,那,不如就愛吧!
後話.編輯私心問
對於這次表演,有什麼遺珠沒用上的點子嗎?
謝杰樺:「官將首,這會是在地能量超強大的表演。」
廖若涵:「想要開 100 輛垃圾車進來,搭配大象體操的音樂。」
林昆穎:「飛起來的跑道,跑一跑就升到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