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BOOKS THAT MADE ME|閱讀的獨白:書房 005,黃玠

口述/ 黃玠.
採訪、編整/ Alice Chan.
Film & Photography/ Manchi.

小時候家裡總堆著許多書,父母都曾在遠流出版社工作,也因為這樣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書籍。最初印象最深刻的閱讀經驗,來自遠流出版的一系列金庸;偶爾,也隨手翻翻爸爸翻譯的《羅生門》——爸爸書房裡最多本的大概就是《羅生門》了。但對當時身為小學生的我來說實在太難進入,更談不上理解了。

金庸的作品——武俠小說也許通俗,但正因通俗,更能引起共鳴。國小五年級,我把整套金庸都看完,那對 11 歲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讀懂;他用一種西方的手法描寫東方的文化,我甚至邊查字典邊看完。年紀稍大,開始認識武俠小說的另外兩大家,古龍和梁羽生。對古龍的印象比較深刻,他用文字架構如同電影般的視角,娛樂性偏低,著重在人物的心理狀態;除了大男人主義較具爭議之外,我很欣賞他的作品。他是比較浪漫的那種創作者,最後寄情於酒杯而去世,對照作品與他自身的人生,總也有股傷感。

但若說真正「有意識」地選書來看,大概是退伍後在咖啡店工作的時期。那時對日本文學完全陌生的我,因為當時女朋友的介紹,開始對日本作家產生興趣。日本作家的文字總有平淡而低明度的色彩,像是用淡然的口吻,訴說人生裡的那些殘酷。那樣的書寫,再對照著自己的音樂,我想,啟發我的除了生活本身之外,更多的便是這些藝術家、作家或音樂人;藉由他們的作品,在生活看來微不足道的片段中,挖掘蘊含的深刻意義。

因為對日本作家開始感到好奇,於是細細讀起爸爸翻譯的《羅生門》——記得從前爸爸每天都很早起,到下午休息前都在翻譯,稿紙厚厚一疊——它交疊著我對爸爸的某部分記憶,而這記憶也理所當然成了認真閱讀它的契機。

《羅生門》裡的故事雖然都是短篇,但卻力道十足;其中的背景多處於動盪不安的年代,那氛圍更深刻展現「人性」。這些「人性」也許因為故事而誇飾了,但對映著現今世界依然常常上演的許多非理性行為,包含戰爭與傷害的持續,強者對弱者的剝奪——情感層面與生存層面皆是如此——更應證著這本書給我的感受,當一種發生或發展走向某種極端,所有負面的黑暗便會逐一顯露。

芥川龍之介藉《羅生門》所訴說的,並非我們心所嚮往的美好,而是一種真實——我想,比起透過閱讀看到人性良善的一面,我更期待看到人性真實的一面吧!正因它毫不遮掩呈現真實,也因此更能勸人向善。即便情緒有些厭世,它卻也帶給我某種安慰:面對難以認同的世道,似乎能夠比較理解。

另一位投給我震撼彈的,是太宰治。同樣是日本作家,芥川總歸還是有著「訓示」或「教育」意味在故事裡;但太宰治與他的《人間失格》,只專注在自己,以及他那「動人的毀滅」。

兩年前開始我出現憂鬱傾向,寫了首歌〈在一片黑暗之中〉,那時對人性晦暗不明的面向比較敏感,大量尋找類似題材,想透過他們的文字,看看這些人在面對人生、心理的困境與茫然時,會如何表述,而那個極限又落於何處——是在一片灰暗之中依然有一絲光明,又或是用盡全力地殞滅。

兩年前開始我出現憂鬱傾向,寫了首歌在一片黑暗之中,那時對人性晦暗不明的面向比較敏感,大量尋找類似題材,想透過他們的文字,看看這些人在面對人生、心理的困境與茫然時,會如何表述,而那個極限又落於何處——是在一片灰暗之中依然有一絲光明,又或是用盡全力地殞滅。

《人間失格》大概是我那時閱讀的書裡,最無望而虛無的處境。在那之前我只讀過芥川、三島由紀夫、夏目漱石和村上龍這幾位日本作家;習慣一次閱讀完整本書的我,花了四次才分段看完《人間失格》,也許是因為其中所講述的都是他自己的狀態;面對那樣的狀態,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

太宰治的性格總有某部分讓我想起三島由紀夫,即便兩人個性如同強柔般對比,三島厭惡太宰也是眾所皆知(甚至批評過,像太宰這樣想「殉情」的小說家,應該要長得更嚴肅);但最終太宰為生命與情感殉道,而三島為自己理想中的尊嚴與武士精神殉道。兩人都把常人視為「自我毀滅」的自殺作為歸屬——那是種對生命與自我掌控的強烈執著。

分了四次,最後在飛機上看完,雖然感受被低靡的氛圍籠罩著,對那時的我來說卻很有共鳴。那像是,我自溺在負面情緒裡,卻看到一個比自己更極端的走向,「我懂你在說什麼」;這樣的共鳴,也展現在我面對自己的歌迷。我認識一些歌迷朋友,他們當中有些人也是如此糾結地活著。

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有時真是個苦難的過程,而太宰治經歷得很徹底,他不是沒有選擇——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可以不用這樣為難,但他卻選擇一個最極端的方式。將自身活成那個樣貌、用文字如此表述自己,那近乎是赤裸又危險的事。然而,這樣的創作人其實比多數的我們更熱愛生命,以一種「有知覺」的方式,活著、體驗著。

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有時真是個苦難的過程,而太宰治經歷得很徹底,他不是沒有選擇——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可以不用這樣為難,但他卻選擇一個最極端的方式。將自身活成那個樣貌、用文字如此表述自己,那近乎是赤裸又危險的事。然而,這樣的創作人其實比多數的我們更熱愛生命,以一種「有知覺」的方式,活著、體驗著。

純文學作品其實我看得不算多,比起文學,我對人類的生活與世界,是如何發展成現在的樣貌與邏輯更感興趣,也因此大部分選擇與戰爭、歷史發展或人類心理的主題。尤其因為之前自己的抑鬱狀態,看了許多心理學書籍,想要更深度分析自己。

當初接觸《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 100 句人生革命》這本書,心裡有點排斥,總覺得過於天真樂觀。後來認真閱讀完,翻查著阿德勒的生平資料:從小為疾病所苦,造就他對自己的自卑情結,而後領導的學派遭受迫害猶太的社會氛圍打壓……將他的人生背景與論述對照,其實更顯說服力。

他的學說有許多看似非常簡單、正面到天真的想法,「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要認同、並喜歡有缺點、一無是處、真正的自己。」、「你的人生是由你的想法所決定的。」其實仔細深思之後會發現那就是事實,簡單也不簡單。放大到生活裡來看,從小被教育、灌輸的都以分數作為標準,好讓長大後的我們方便被管理。我們視許多「非常態」為缺陷,而不是一種個性;也因此在某處失敗時,不僅容易自我質疑,甚至可能從此再也爬不起來,身陷其中。

阿德勒的論述對我是種點醒,生活是現在的自己可以決定的,而並非只是你過往如何,因而造就現在的自己如何。他用一種比較入世的方式去解釋,不去強調「一定要如何如何」,只是提出一個行為之後的可能走向;一些微小到不行的決定,卻可能改變自己對當下世界的感受——這和我對於「存在價值」的追求相符。

阿德勒的論述對我是種點醒,生活是現在的自己可以決定的,而並非只是你過往如何,因而造就現在的自己如何。他用一種比較入世的方式去解釋,不去強調「一定要如何如何」,只是提出一個行為之後的可能走向;一些微小到不行的決定,卻可能改變自己對當下世界的感受——這和我對於「存在價值」的追求相符。

面對生活裡煩惱的瑣事,我試著用阿德勒的論述去思考,逐一完成解決,更理解自己所想要的是什麼,態度也更為積極。畢竟,事情只在做與不做之間。

關於人生,另一本顛覆我的是《不正常人生超展開:正興街櫃男的理想生活指南》。光看這不那麼正經八百的書名,便能猜出作者高耀威講述的人生故事,也不那麼規矩。之前在一次機會下,我受邀到台南正興街的地方活動演出;那條街很活絡也很文藝,興起的原因則跟這本書的作者有很大的關係。

定居台南前高耀威正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人生照著一條「正常的方向」走;某天卻忽然對自己所追求的百般不解,於是搬到正興街,人生轉了一個大 U-turn。這條街原本是極為平常的路,但因為與當地居民的密切交流與瘋狂活動——瘋狂是指,進行對一般人來說「不賺錢」的事,像是辦了一本「全球視野最窄的雜誌」《正興聞》;在當地年長的居民、創作者、新居民之間牽起新的連結。然而,當一切越做越大、越來越紅,高耀威又開始思考,那樣的狀態是否與他當初的想法背道而馳;於是他把一切又回歸小規模,重新審視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的故事與人生轉折,讓我深刻體會生命沒有一定要如何,或應該是什麼樣子。資本主義的社會裡,當所有事都做大了,似乎都將走向與最初所期待的、完全不同的結果,一門生意;大眾評斷所謂的價值,最終也只剩貨幣——一種過度簡單化也過於殘酷的方式去衡量。「工作」與「生活」到底是什麼,「休假」又何以成為一種罪惡?這罪惡以各種方式反映在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失衡裡,對身處其中而不自覺的我們,那是多麽常見的悲哀。而高耀威突破這個框架,用看似「浪漫不積極」的方式生活、工作著,那是連我自己也難以做到的,一種普世價值之外的可能,我很佩服。

閱讀時光於我,就如同看電影,將自己隔絕在現實之外的另一個時空,在生活裡偷得一個片段,靜心,閉關,思考。當文字已呈現在眼前,那多半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而下筆;對照著我身為讀者的思考與作者的意圖,這兩者間的同異。或是,反覆比較其中的遣詞用字——與作者的邏輯、也與自己的思緒辯證著。

與自己辯證、比較,甚至藉著別人的目光重新回顧自己,則必須提起《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這是風和日麗邀請陳玠安寫的書,記錄著我們這一群愛作夢、愛音樂的人的成長。

坦白說我不是個很成熟的人,加入團隊後有好一段時間只在乎自己;後來越來越多人認識我的音樂,我甚至開始對自已的工作很糾結,排斥所有跟音樂無關的事。

投入音樂創作的人,大多不是為了賺錢,那對音樂的初心該是純粹的,想像生活該是在創作與表演中度過。而伴隨自己的音樂被擴散分享,其他的外務也逐漸增多,宣傳、跑通告,心裡總有不甘願,加上後來的憂鬱傾向,自身的痛苦連累著他人,那過程於我、於夥伴都是種折磨。

投入音樂創作的人,大多不是為了賺錢,那對音樂的初心該是純粹的,想像生活該是在創作與表演中度過。而伴隨自己的音樂被擴散分享,其他的外務也逐漸增多,宣傳、跑通告,心裡總有不甘願,加上後來的憂鬱傾向,自身的痛苦連累著他人,那過程於我、於夥伴都是種折磨。

現在藉著這本書的文字,認識當時別人眼中的自己(也因為阿德勒的正面態度),才發現,當時我覺得不喜歡或排斥的一切,也許沒有不好;畢竟是我自己改用面對工作的心態,去對待自己最喜歡的音樂。邊閱讀,心底邊湧起深刻的反省。

雖然帶著反省的心看完,但從陳玠安的眼光看著這一路一起走過來的自己與夥伴,十五年——以一間公司來說不算長,於我自己的人生而言,卻像是寫盡了我近乎全部的音樂故事。依然溫暖,那些閃亮發光的時刻,還是隨這些書寫記錄而存在、感動著。於是,似乎又有點勇氣跟力量,去面對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了。

想起最初提的,自己喜歡閱讀那些「世界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的書籍。但談到這裡,原來我在書裡認識的並非只有世界,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

書房 005 書單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
《人間失格》,太宰治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 100 句人生革命》,小倉廣
《不正常人生超展開:正興街櫃男的理想生活指南》,高耀威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陳玠安
書房 005 書單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
《人間失格》,太宰治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 100 句人生革命》,小倉廣
《不正常人生超展開:正興街櫃男的理想生活指南》,高耀威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陳玠安
書房 005 書單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
《人間失格》,太宰治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 100 句人生革命》,小倉廣
《不正常人生超展開:正興街櫃男的理想生活指南》,高耀威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陳玠安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書籍與創作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