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畫筆告白│在想像的花園裡,安放微小的傷感與釋懷:插畫家陳狐狸

All Images Courtesy of Whooli Chen.

花朵將女孩的面孔遮蔽包覆,飛鳥停佇在蔓延而生的花草枝幹,像在紙上灑了一把粉嫩的果肉與花蜜——台灣插畫家 Whooli Chen 筆下的世界,信手捻來便是奇異的生靈花火,奇幻而溫柔。童話色彩不只在畫紙上渲染,Whooli Chen,就連中文創作化名「陳狐狸」都帶點引人好奇的神秘;彷彿藏身在畫筆築起的森林異境,只在揮筆靈感時現身奔馳。

這有趣的命名,來自她大學畢業後到倫敦進修的回憶。作為引領潮流的大城市,入夜後的倫敦有許多狐狸出沒,「我住的小套房在三樓,窗戶面對一處有點荒涼的地方。每天下午會看見一隻小狐狸躺在大石頭上曬太陽,我喜歡想像她是一個小女生;她不知道我遠遠地在偷看她,會跳上跳下,自己奔跑著。我覺得她孤單又快樂,常常趴在窗邊看好幾個小時。」於是,將這化名作為對當時生活的紀念,紀念著小狐狸不自知的一段友誼。

'meditation', 2015.
'meditation', 2015.

而會認識陳狐狸的作品,想起來總也與英國有些關係。兩年前一次機緣,翻到倫敦電影雜誌《The Little White Lies》第 64 期「Arabian Nights」,封面深沈的藍映襯著華麗的阿拉伯建築與人物,從中透出女人面孔,表情深邃;那藍,既是夜幕,也是女人的罩袍。被這強烈視覺撼動著,開始關注這位同樣來自台灣的插畫家,才發現陳狐狸早已與這本雜誌合作多次數位版作品。

‘Arabian Nights’ for The Little White Lies No. 64, 2016.
‘Carol’ for The Little White Lies No. 62, 2015.
‘Arabian Nights’ for The Little White Lies No. 64, 2016.
‘Carol’ for The Little White Lies No. 62, 2015.

過了好一陣子,不小心漸漸遺忘這位創作人。近期收到作家張曼娟文學繪本《星星碼頭》的出版資訊,略帶熟悉感的畫風,腦海中才又想起狐狸的身影。藉著這次繪本出版的機會,我們與陳狐狸聊聊她筆下的世界。

繪畫,是手執畫筆之人一段人生時光的沉澱,像碎屑一樣沉積在紙面。

‘Amos’, 2017.
‘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 2015.

踏入這段繪畫創作旅程的契機,陳狐狸回想起來竟如同解謎。「最初想學畫圖是為了理解那些名畫是如何完成——從概念到技法,對我來說有點像解謎。但我一直不是個很有創意的人,隨心所欲的創作並不在我的血液裡,謎題彷彿也不會有真正解開的時候。」畢業後直面著自身創作的困難,謎題逐一形成謎團;然而這迷霧卻並未讓她停下腳步,未知與探索反讓她在其中開闢出一處奇幻花園。

‘An Unexpected Education’ for Bulletin Magazine.
'five senses - touch' for Mindful Magazine, 2017.
‘An Unexpected Education’ for Bulletin Magazine.
'strange city', 2015.

繪畫,是手執畫筆之人一段人生時光的沉澱,像碎屑一樣沉積在紙面。

筆觸、色彩、質感在畫紙上的堆疊,是繪畫於她的迷人之處;除了自 18、19 世紀的動植物版畫擷取靈感,也許因為自身為女性,陳狐狸持續被與女性有關的故事吸引。然而,養分卻也不僅限於圖像,東亞古文物的細緻線條、波斯細密畫再到日本藝伎文化,一點一滴構築她創作裡的世界觀。這座花園雖然滿是花草與女孩面孔,讓人初見誤以為是少女情懷,但細節總有些淡漠或詩意散落,「像是一直蒐集各種細小的、無人在意的碎片;一些小故事,一些片段的心事,藏在口袋裡。」仿若將腦內奇想、心底微小的傷感與釋懷——那些生活裡看不見、只能意會的畸零——小心翼翼轉拓於紙上。

'girl from the orchid land' for ELLE, 2017.
Illustrati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6.
'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 2015.
'strange city', 2015.
'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 2015.
‘The Cure’ for 人間副刊, 2017.
'girl from the orchid land' for ELLE, 2017.
Illustrati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6.

作品的粉嫩色彩訴說著柔情,女孩或閉眼、或定睛望向觀者,蔓生植物或環繞、或如符號,構築一個步調緩慢至近乎停滯的時空。意境看似美好,卻並非天真爛漫的童話。《the cure》的命名以及其中鏡面倒映的火焰、水滴,一隻原子筆在水窪暈染了污漬;正負含義兼併的《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女孩雙眼被錦簇花朵蒙蔽,仿若面孔與腦袋是滋養它們的血肉。細微之處隱隱透著內斂或說帶點克制的情緒,一如那常出現於作品中的「手」,掌控、擺動著某種關於她自身的騷動、脆弱。

'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 2015.
'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 2015.

‘blindness/ inner garden series’, 2015.

我喜歡那些超現實、有些詩意的元素,像是鏡中燃燒出的火焰,凝結空中、緩慢流動的河流等等。我覺得那樣的世界是寓言性的,是帶著謎團而待解讀的。

我喜歡那些超現實、有些詩意的元素,像是鏡中燃燒出的火焰,凝結空中、緩慢流動的河流等等。我覺得那樣的世界是寓言性的,是帶著謎團而待解讀的。

談到此處才明白,別有洞天的想像景致,童話色彩是糖衣,卻指涉著某種深刻甚至哀傷的隱喻;輕盈意境所包覆的核心,訴說的是不那麼尖銳、寫給自己的寓言故事。而正如所有寓言投射著真實,陳狐狸筆下的世界也映照著屬於自己的真實;「因為工作型態比較封閉,我總覺得是拿著鏡子、透過反射觀看世界;對外部世界冷淡疏離,但透過鏡子反射的小亮點,在內部構築自以為的私密花園。蠻幸運能以和人群有些疏遠的方式工作、生活著,豢養自己珍視的而少受打擾,可能豐饒,可能孤寂。」

'Mindfulness' for Saga Magazine, 2018.
'morning song', 2015.
'Mindfulness' for Saga Magazine, 2018.

近期與作家張曼娟合作的文學繪本《星星碼頭》,以日治尾聲的大稻埕作為故事背景,讓讀者回望那有著郵輪汽笛聲、百貨行林立的時代,但真正吸引陳狐狸的,是其中細緻幽微講述的、關於女性的成長故事。「我覺得每個人的童年多少都有些創傷,而這故事彷彿在說,隨著成長,傷痕可以慢慢被撫平,傷害可以逐漸被原諒。」她回想著,「這個訊息非常重要。也許長大之後的世界是更殘酷,但在殘酷裡面,這樣的原諒與釋懷,還有保持柔軟的心的重要性,也許更值得被提起、被訴說。」繪本裡短短文字未說盡的,她描繪著那其中被隱匿的訊息,讓讀者在圖像裡找尋線索,在文字裡找尋慰藉。

我特別在意不合時宜的、格格不入的,畸零的美。Misfits,可能蘊含某種失能——融入社會的失能。也可能是某個自顧自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只寫自己能懂的詩、只畫自己能懂的畫,或甚至是安靜地種著田,一種與眾不同的存在吧。但同時是溫厚善良的,認真在為這個世界悲傷著。我想那可能是一種姿態,而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吧。

‘City Life’ for Mindful Magazine, 2018.
'City Life' for Mindful Magazine, 2018.

我特別在意不合時宜的、格格不入的,畸零的美。Misfits,可能蘊含某種失能——融入社會的失能。也可能是某個自顧自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只寫自己能懂的詩、只畫自己能懂的畫,或甚至是安靜地種著田,一種與眾不同的存在吧。但同時是溫厚善良的,認真在為這個世界悲傷著。我想那可能是一種姿態,而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吧。

藉著一句句內斂卻感性的回答,多多少少,陳狐狸的作品與其所喜愛的「格格不入、畸零的美」,似乎也成了她自身性格裡一種迷人、私密的自我註解;當現實太過令人疲憊,藉畫筆保有一處人間紛擾觸不及的遙遠異境,讓騷動與脆弱並存,疏離與柔美共生。畢竟,將自溺溫柔豢養,有時正是最動人的情感練習。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創作人故事。

Written By
More from Alice Cha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