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日光而起的慈善宮前,長條攤販鬧哄哄地營業著,人們運轉生命、碗盤擦撞著食物熱氣蒸騰的各種聲音,至下午漸希;直到夜晚靜謐,慈惠宮為中心暈著白日光燈。保安街 49 巷的紅磚步道有些雜貨店、小吃店,偶見推車賣麵茶的爺爺,還有一間藝術中心鑲在過去的金滿堂卡拉 OK 裡。招牌已換下,落地玻璃大門三分為窗、旋轉門與推門,空間與外部開敞著,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又稱 TCAC)的面貌究竟是什麼?
過去 TCAC 曾在西門城中、東區安東街落腳,2015 年 4 月移至大稻埕保安街,以第一檔開幕展覽《保安再製,太平工程:榕樹下的生產關係拓樸法》,回應在地環境的廣場思維,重新尋求藝術對於社會的公共力量。作為一個發表、交換、創造與分享的文化空間,TCAC 鼓勵實驗、創新、批判性的文化生產,因而 TCAC 持續性地舉辦藝術家講座、工作坊,如高俊宏群島藝術三面鏡(《諸眾》、《陀螺》、《小說》)的座談,實際田野走訪、俄羅斯刺青文化的討論、台灣新電影與當代藝術的重新敘事等等。


作為獨立的藝術空間,TCAC 揭示了不一樣的展覽樣貌:《辦桌》用在地宴請形式為名的專輯新書發表,重新討論藝術家楊俊的出版計劃以及 18 年以來的關鍵議題;《Life on Space》論及高度發展的媒體與科技使用,以虛構化的再現逼迫、構築出理想的真實,而與藝術家從影像與音樂呈現跨領域的演出;張允菡的個展《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是》,則是藝術家在一年的極圈駐村後的階段性成果,側寫島嶼及他方的可能。「錄像廳」(TCAC Video Lounge)則是鑲嵌於機構的概念性空間,試圖發展出錄像、藝術家、觀眾、研究的新語彙,舉辦過《運河無荒春》、《錢江衍派》、《牙醫、浴室置物架以及夜燈》等主題。





地方的藝術空間,除了台灣自身的當代藝術關注之外,機構自身也引介、發展出對外言說的方式,使得策展與空間執行層面迸發出多個可能的文化生產。《公/共製造》與《開放策展學校》為 2015 年機構的專題活動,邀請藝術家與印尼、紐約、倫敦、香港、越南的藝術機構或文化生產者進行討論與分享各地的藝術、策展經驗企圖打開一幅新的藝術藍圖。


當代藝術的姿態不斷地變換翻轉,畫廊展現一種樣貌,美術館呈現例另一種,藝術中心也提供了一種,TCAC 做為一個機構在策展人、藝術家、觀眾等等複雜的身份網絡之中聯繫、建立起某種結構——動態的、邀請的結構,期待你親自走訪。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1號1樓
Opening Hours: Wed-Sat/ 01:00 pm-07:00 pm
All Images Courtesy of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