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女兒/兒子、妻子/丈夫、母親/父親、姐妹/兄弟,性別角色將人們置入了社會約定俗成的框架,告訴我們在人際關係網絡該如何扮演相應角色。許多時候,尚未經過思考或抉擇,卻已懵懵懂懂隨波前行。
漫漫藝術歷史似乎不曾止息地回返至男女/性別關係所激發的各面向。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不僅是人類課題,更是創作的永恆泉源,啟發了世世代代的文學與藝術。德國 Städel Museum 的展覽——《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to Frida Kahlo》,以性別角色和性別關係為主軸,沿線篩選十九世紀中葉至二戰結束這段期間,以此為題的作品;展示男女藝術家對於建構性別認同所存在的爭議性,連結了現下需面對同樣課題的我們。十九世紀中至二戰後,男女角色與地位的遞嬗,藉由繪畫、雕塑、電影、攝影,成為社會對角色刻畫與既定印象的鏡面,投映出每一階段的性別印象。毋需言說與論述,讓視覺扮演最直接的傳達。
Exhibition view《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Photo: Städel Museum
Exhibition view《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Photo: Städel Museum
Exhibition view《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Photo: Städel Museum
男女角色特質由誰定義呢?該如何扮演才是社會眼中的稱職呢?這樣的疑惑於今日漸縹緲,性別界線與定義逐漸瓦解;又或許,人類本不該以標籤或規則定論,個人特質的輪廓方可浮現。然不過一百年前,男女之分被鮮明劃開:理性/感性,主動/被動,文明/自然,國家/家庭,這樣的界線在十九世紀越顯清晰,不僅漫溢在經濟、社會、政治,更延伸至藝術。
從展覽作品中,女性與男性各自扮演的角色,對存在已久的複雜問題提出一些細微見解,凸顯性別與藝術、與社會、政治諸多層面的深切關聯。簡而言之,性別議題其實反映出權力在人們意識形態的運作。藝術呈現出的性別面貌源於社會約定俗成的既定印象,它顯得如此自然廣泛,因此反過來強化了這類根深蒂固的觀念。意識型態稀鬆地流露出來,幾乎是不證自明,因此也隱而不顯。
Exhibition view《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Photo: Städel Museum
Exhibition view《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Photo: Städel Museum
這場展覽中,須同時包含男性與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這十分重要,如此一來便可明顯的觀察到不同角度下,男女關係的不同呈現。值得注意的是,關注此議題的女性藝術家人數明顯稀少,尤以十九世紀更甚——原因無非在於當時女性受教育與專業訓練擁有機會的差異。這使展覽中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更引人入勝,女性藝術家常透過冷諷或幽默的手法來處理此主題,即便她們更直接地受到性別鬥爭的影響。
——《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to Frida Kahlo》策展人 Felicity Korn
策展人 Felix Krämer 則稱:「這場展覽的目的在於激發人們反思性別衝突與矛盾,一面對此複雜議題提出歷史性的洞悉。此展覽承襲 2012 年展覽《Dark Romanticism》的成功,我們已建立起一現代主題為基礎的先例,與現代觀眾的社會態度產生共鳴,並從藝術歷史的角度審視之。雖然戰後的性別爭論歷史,獲得完善的紀錄並廣為人知,但更早期的歷史卻非如此。對至今許多藝術家來說,性別鬥爭仍是他們一生創作中,不斷被詮釋的主題。」
展覽分成十二項主題,每部份揭示了探索男女關係的不同面向。展覽起始於亞當夏娃,這則聖經故事普遍被視為性別之分與爭鬥的源頭:夏娃偷嚐禁果,男女之別於焉降生。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大量湧現關於首對人類伴侶的敘述,隨後,視覺藝術的以性別為題的創作紛至沓來,回應著這波風潮的盛行。
Franz von Stuck, (1863–1928), Adam and Eve, 1920–1926. Oil on canvas, 98 x 93.5 cm. Städel Museum, Frankfurt am Main Photo: Städel Museum – ARTOTHEK
Suzanne Valadon (1865–1938), Adam and Eve (Self-Portrait with André Utter), 1909. Oil on canvas, 162 x 131 cm. Centre Pompidou, Paris, MNAM/CCI. Photo: © bpk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rand Palais / Jacqueline Hyde
藝術發展在眾多象徵主義的題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以女性的裸體形象指涉愛慾、罪惡與死亡。之所以形成此概念,與工業革命後帶來的社會變遷、女性地位的抬升與女性意識抬頭,導致男性的焦慮息息相關。經濟環境將女性從家庭推入職場,伴隨著受教育機會的增加,逐漸威脅到男性的支配權,許多男性對於無法像過往般,對女性進行限制與掌控表達了恐懼和沮喪。
Max Liebermann, (1847–1935), Samson and Delilah, 1902. Oil on canvas, 151.2 x 212 cm. Städel Museum, Frankfurt am Main. Photo: Städel Museum – ARTOTHEK
於是,十九世紀末,女性以具誘惑力與毀滅性的致命女子(femme fatale)形象穿梭藝術領域,上述特質的強調投射了彼時男性的焦慮外,更潛伏著慾望。一方面,在諸多男性藝術家眼中,渴望平等的女性代表著威脅。於是女性被刻畫為邪惡的化身,以性誘惑掌控男性。另一方面,女性角色訴諸官能性魅力與毀滅、墮落的雙重性,充分反映出對於女性既喜愛又畏懼的複雜心態,以及自溺其中的頹廢情調。
斯芬克斯被視為女性的慾望、聰明、殘忍與毀滅性的化身,可以說斯芬克斯之圖像集合了彼時對於女性的各種想像,恰好反映了十九世紀末,「致命女子」(Femmes Fatales)形象的崛起。藝術家們將女性以混種生物模樣呈現,不僅暗示著其為低於人類的存在,更隱含著詭計多端又善於操控人心的負面指涉。
Gustave Moreau (1826–1898), Oedipus the Wayfarer or Equality in the Face of Death, ca. 1888. Oil on canvas, 125 x 95 cm. Musée de La Cour d'Or – Metz Métropole. Photo: Laurianne Kieffer – Musée de La Cour d'Or – Metz Métropole
聖經故事裏,Salome, Judith, Delilah等宰制男人的女性獲得人們崇拜,成為另類繆思被引入藝術創作。
Lovis Corinth (1858–1925), Salome II, 1899/1900. Oil on canvas, 127 x 147 cm. 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 Leipzig, Leipzig Photo: 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 Leipzig
Jean Benner (1836–1906), Salome, ca. 1899. Oil on canvas, 118 x 80 cm.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Nantes © Nantes Métropole – Musée d’Arts Photo: C. CLOS
Gustav Adolf Mossa (1883–1971) She, 1905. Oil on canvas, 80 x 63 cm Musée des Beaux-Arts, Nizza © VG Bild-Kunst, Bonn 2016 Photo: Laurent Thareau
邁入二十世紀,新興的性學理論研究翻轉了中產階級對於性別角色的分稜界線,性慾與性傾向等議題散佈到公眾間廣泛討論。藝術家不必再回溯到聖經或神話故事尋求靈感,朝向傳統觀念賦予性別的種種特徵訴諸圖像。柔弱無助的女性形象提供藝術一條創作途徑,男性觀者(或藏家)站在畫作前憐憫眼前女子,並展現其男子氣概與社會權利,階級的高度撫慰了其自尊與驕傲。
Merian C. Cooper (1893–1973), King Kong (film still), 1933 Licensed by Kineos GmbH
Merian C. Cooper (1893–1973), King Kong (film still), 1933 Licensed by Kineos GmbH
Edvard Munch 的作品特別凸顯了性別鬥爭, 其畫作縈繞不去的矛盾存在於男女關係,情色、愛慾、痛苦和死亡糾結不清,彷彿它們的本質從一開始就是緊緊相扣的。Munch 時常將自己置於窺視者的位置,注定要成為女性美麗軀體誘惑下的受害者。Edvard Munch (1863–1944), Ashes, 1925. Oil on canvas, 139.5 x 200 cm. Munch Museum, Oslo. Photo: Munch Museum
威瑪共和國在自由派的領導下,夜總會接二連三地在城市各處竄起,為夜晚染上燈紅酒綠的色彩。人們沈迷感官刺激,以麻痺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烙下的創傷。縱情聲色的氣氛成了創作的魅力來源,性刺激、性成癮、性暴力、性衝動的謀殺、賣淫等題材應運而生,喧囂的把人類的墮落與暴力演繹,具象良知的潰散消亡。New Objectivity成了污穢城市的紀錄者,該團體的藝術家清晰地畫下女體遭蹂躪後的扭曲破碎,將其昇華為戀物癖的崇拜對象。藝術家陳訴一樁樁駭人軼事,聚焦於邊緣化的社會與人性的腐敗。當然,對性犯罪題材的迷戀已不受流派或藝術類型侷限,戲劇與電影亦放送著屢見不鮮的顫慄,刺激著已然荒虛的心靈。與其說藝術是反映社會風氣的鏡子,或許背後隱含的是人們對於聲色刺激無止盡的需索,誰也難保創作的同時亦揭露了人性最隱蔽、深層的暴戾嗜血,進行批判的同時難免嚐進一絲快感而癮溺。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社會動盪中,新女性卻隨之崛起。於「home front」工作女性們發現,她們從新的社會與專業自由中獲得自信。男性自戰場歸返後不斷地受戰爭創傷的折磨,相形之下,他們面對的是,對性別角色的認知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妻子。Otto Dix 和 Jeanne Mammen 的畫作反映了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理解產生的改變。Exhibition view《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Photo: Städel Museum
Jeanne Mammen 從女性視角出發,其作廣泛地結合了奇想世界的概念與充滿文學性的象徵主義滋養下的夢幻,構成虛幻荒誕的特質。此外,她反覆描繪各式各樣的強大女性,包含 Medusa 與 Salome。
Jeanne Mammen (1890–1976), Woman at the Cross, ca. 1908–1914. Watercolour, pencil and ink, 31.2 x 23.5 cm Jeanne-Mammen-Stiftung, Berlin © VG Bild-Kunst, Bonn 2016. Photo: © 2016 Reschke, Steffens & Kruse, Berlin/Köln
法國的超現實主義在性別關係的議題上朝不同面向展開探索,他們強調性的解放與自由,試圖顛覆中產階級的刻板印象。超現實主義受 Freud 精神分析學說啟發,嘗試打破性別界線,是故,雌雄同體的形象在超現實主義作品中頻繁出現,他們對此兼具男女特徵的結合體迷戀不已,因其象徵了對迂腐傳統的顛覆與逾越。
Hannah Höch (1889–1978), The Bride (Pandora), 1924/27. Oil on canvas, 114 x 66 cm. Berlinische Galerie, Landesmuseum für Moderne Kunst, Fotografie und Architektur © VG Bild-Kunst, Bonn 2016. Photo: Kai-Annett Becker
Max Ernst (1891–1976), Attirement of the Bride, 1940. Oil on canvas, 129.6 x 96.3 cm. 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 Venic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New York) © VG Bild-Kunst, Bonn 2016
二十世紀的諸多藝術運動,最關心女人的非超現實主義莫屬。很多情況下,超現實主義女藝術家「附屬」於這個團體,因為他們多是夫妻或情侶。即使André Breton與其他男性團員認可她們的存在,但對於他們的作品與觀念仍缺乏瞭解與肯定,女性仍不被承認具自主的藝術力量。女性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在男性主導的社會文化,至前衛藝術的階級意識中,體驗了自身的邊緣性格。
Lee Miller (1907–1977), Tanja Ramm Under a Bell Jar, 1931. Silver gelatine exhibition print, 17.7 x 14.7 cm Lee Miller Archives
造成此況的原因得回到超現實主義團體對於女性的看待方式,他們將女人視為男人與潛意識之間的媒介,繆思、還童女子(femme-enfant)、瘋狂愛戀的化身,她們仍被侷限在男性的慾望對象中,化約為被動而不具性格的符號。簡言之,超現實主義以男性的主動積極和女性的消極被動為前提,無意間複製了向來嗤之以鼻的中產階級所賦予女性的「他者」角色。
女性超現實藝術家起身反抗男性超現實主義者視角下的女性意象,轉向自身內在尋求更具體的自我認同,建立自身歷史和經驗勾勒的論述。抵抗難免徒勞,然生命卻因劃下的傷痕而充盈。她們從自我出發,試圖超越觀念的限制。不必迎合、不必牽強地扮演,從感受自身的脆弱或曖昧,自我表述於真實中獲得新生。
Meret Oppenheim (1913–1985), My Nurse, 1936/1967. Metal, shoes, threads and paper, 14 x 33 x 21 cm. Moderna Museet, Stockholm – purchased 1967 with the support of Friends of Moderna Museet © VG Bild-Kunst, Bonn 2016. Photo: Moderna Museet, Stockholm
Frida Kahlo (1907–1954), The Little Deer, 1946. Oil on Masonite, 22.5 x 30.2 cm. Private collection © Banco de Mexicó, Diego Rivera Frida Kahlo Museums Trust / VG Bild-Kunst, Bonn 2016
我們可以從這些作品觀察到性別角色如何塑型、如何流變、如何反叛、逃逸,縱身躍入時空構築的性別辯證,穿梭作品、理解過去是為了審視現下,理解現前則是為朝向未來,性別概念游走在生活的大小事件,與我們息息相關。《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to Frida Kahlo》嘗試喚起觀者探尋一個亙古的未解之謎,同時期待我們以澄澈心靈看待這層慣常關係的全新面貌。
參考資料:
Whitney Chadwick, Women Artists and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1985
Michelle Facos, Symbolist Art in Context,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09
Linda Nochlin ,《女性,藝術與權力》,遠流,2005
Nicole Tuffellic,《19世紀藝術》,閣林國際圖書,台北,2002
Caws Mary Ann,《超現實主義與女人》,遠流,1995
Battle of the Sexes. Franz von Stuck bis Frida Kahlo
Städel Museum/ Schaumainkai 63, 60596 Frankfurt am Main, Gremany
展期至 2017 年 3 月 19 日
All Images Courtesy of Städel Museum.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展覽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