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麼?是人格的逝去、存在的消融?或是全新的開始、篤定的覺醒?
上世紀納粹的瘋狂從貢高我慢開始,直至今日依然是當代最令人髮指的惡行。在駭人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之前,80 年前納粹首先在烏克蘭基輔的娘子谷(Babyn Yar)開啟屠殺的序章。有著深深溝壑、如縱谷般地貌的娘子谷,自 1941 年 9 月 29 日晚至隔天 9 月30 日止,約 33000 至 35000 名的猶太人居民,長眠在這長約 150 公尺的峽谷裡;而後接連的幾個月直至 1943 年,包含當時這座城市幾乎全部的猶太人、蘇聯戰俘、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運動份子、精神疾病患者,共計約 100000 的生命在此地逝去。娘子谷險峻的地形,讓納粹無需挖掘掩埋屍體的大型墳場,峽谷化為屍體的堆積,成了新的溝壑與坡地,從此一去不復返。
這片過於哀傷的土地,如今已轉變為基輔民眾日常休憩的公園,曾經的溝壑大都已經填平,並為當時的大屠殺在公園各處立了幾個紀念碑。該如何讓遭受磨難的生命,不只是變成一個離現在遙遠的數據?唯有透過不斷地紀錄與述說,這段歷史才不會只是個悲劇,也才不會被輕易遺忘。秉持著這個理念,當地非政府組織 The Babyn Yar Holocaust Memorial Foundation 開啟了一連串計劃,透過或大或小的裝置、活動,讓大屠殺 80 年過去後的今日,能以新的方式緬懷,開啟對話。
公園內,其中一個 1991 年設立的燭台紀念碑後方,有一本「書」小心翼翼地建構在略浮於土壤之上的木檯。這本以鋼爲骨架、百年烏克蘭橡木為主材的「書」,由瑞士建築團隊 Manuel Herz Architects 打造;11 公尺高、8 公尺寬的尺寸,特意設計成不靠機械開啟——想要「閱讀」它,必須集結眾人之力。而最令人驚奇的是,打開之後宛如一本立體書,一座迷你精緻的猶太教堂躍入眼前。
這名為「Babyn Yar Synagogue」(娘子谷猶太教堂)的作品,是 The Babyn Yar Holocaust Memorial Foundation 一系列大屠殺紀念建築的開端,在不久的將來會拆除。負責設計的建築師 Manuel Herz 表示:「我認為建構一個永久、龐大的紀念建築,是一個錯誤的設計方向。因為我們不該也無法用一個永久、龐大的建築,去撫慰大屠殺所造成的永久巨大痛苦。」
有別於大部分紀念逝者靈魂的建築多以極簡、深色的設計以示莊嚴感,Babyn Yar Synagogue 的設計極為巧妙又別具一格。「在它提供宗教服務的期間,那過程是人們一起來到這裡『閱讀一本書』,無論那是猶太祈禱書(Siddur)或是聖經。」首先,打開「書」,接著將折疊的天花板固定,放下誦經台和小陽台,一座有著長凳的猶太教堂便從「書」裡跳出。每一次合力將這本鋼筋與百年橡木組成的「書」開啟,都是一次眾人的集體儀式與祈禱;而每一次的「閱讀」,將人們與此地哀傷的歷史、個體的故事,以及對道德的省思有更深刻的連結。
教堂內的裝飾風格,靈感源於從前烏克蘭已毀的 17、18 世紀猶太教堂,拉伸式的天花板上繪製的花朵與花紋,是 1941 年 9 月 29 日當天的星圖——透過這片天花板,讓來訪者不僅僅是想像當時的情景,而能試圖望回那日的星空。百年橡木製成的牆面上,繪製了猶太教的神聖祈禱(Kaddish),訴說著「在痛苦之中,依然崇尚神的聖名」。在主牆上、妥拉櫃(約櫃,Aron ha-Kodesh)上方,寫的卻不是這段最廣為人知的猶太祈禱文,而是一段隱含對未來期許的祝福禱文:「將噩夢轉變為美夢」——猶如那重新繪製的星圖,期待人們能相聚,在連結百年前、大屠殺尚未存在的祈禱時空中,為未來繪下嶄新篇章。
設計一座與這樣的歷史相關的建築,應具有『呈現』作用,同時必須帶有『轉變』的性質。
主牆上的祈禱文:「將噩夢轉變為美夢」。
設計一座與這樣的歷史相關的建築,應具有『呈現』作用,同時必須帶有『轉變』的性質。
思量著一座紀念建築的意義,Manuel Herz 將其落實在這本「立體書」的設計,「立體書有一種魅力,使所有人想去探索打開後的世界,這種『奇蹟之櫃』的性質與新宇宙的開啟,才是我想要在娘子谷創造的。」這個概念是對來訪者的一個友好邀請,邀請受難者的後代、非猶太民族的居民、甚至是覺得自己與這段歷史悲劇無關的旅客,佇立其中都能因緬懷或好奇,更深入去理解這段過往。
這座用心蓋起的紀念教堂,總有一天將被拆除,不是遺忘,不是掩飾,而是一如設計師所期待的,銘記痛苦,但也試著將噩夢轉化。當書本闔起,願人們將仇恨留在那個舊時空;而面對紀念,除了沈重傷感之外,也許能有其他的探究目光。
Images Courtesy of Manuel Herz Architects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建築文章。
上世紀納粹的瘋狂從貢高我慢開始,直至今日依然是當代最令人髮指的惡行。在駭人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之前,80 年前納粹首先在烏克蘭基輔的娘子谷(Babyn Yar)開啟屠殺的序章。有著深深溝壑、如縱谷般地貌的娘子谷,自 1941 年 9 月 29 日晚至隔天 9 月30 日止,約 33000 至 35000 名的猶太人居民,長眠在這長約 150 公尺的峽谷裡;而後接連的幾個月直至 1943 年,包含當時這座城市幾乎全部的猶太人、蘇聯戰俘、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運動份子、精神疾病患者,共計約 100000 的生命在此地逝去。娘子谷險峻的地形,讓納粹無需挖掘掩埋屍體的大型墳場,峽谷化為屍體的堆積,成了新的溝壑與坡地,從此一去不復返。
這片過於哀傷的土地,如今已轉變為基輔民眾日常休憩的公園,曾經的溝壑大都已經填平,並為當時的大屠殺在公園各處立了幾個紀念碑。該如何讓遭受磨難的生命,不只是變成一個離現在遙遠的數據?唯有透過不斷地紀錄與述說,這段歷史才不會只是個悲劇,也才不會被輕易遺忘。秉持著這個理念,當地非政府組織 The Babyn Yar Holocaust Memorial Foundation 開啟了一連串計劃,透過或大或小的裝置、活動,讓大屠殺 80 年過去後的今日,能以新的方式緬懷,開啟對話。
公園內,其中一個 1991 年設立的燭台紀念碑後方,有一本「書」小心翼翼地建構在略浮於土壤之上的木檯。這本以鋼爲骨架、百年烏克蘭橡木為主材的「書」,由瑞士建築團隊 Manuel Herz Architects 打造;11 公尺高、8 公尺寬的尺寸,特意設計成不靠機械開啟——想要「閱讀」它,必須集結眾人之力。而最令人驚奇的是,打開之後宛如一本立體書,一座迷你精緻的猶太教堂躍入眼前。
這名為「Babyn Yar Synagogue」(娘子谷猶太教堂)的作品,是 The Babyn Yar Holocaust Memorial Foundation 一系列大屠殺紀念建築的開端,在不久的將來會拆除。負責設計的建築師 Manuel Herz 表示:「我認為建構一個永久、龐大的紀念建築,是一個錯誤的設計方向。因為我們不該也無法用一個永久、龐大的建築,去撫慰大屠殺所造成的永久巨大痛苦。」
有別於大部分紀念逝者靈魂的建築多以極簡、深色的設計以示莊嚴感,Babyn Yar Synagogue 的設計極為巧妙又別具一格。「在它提供宗教服務的期間,那過程是人們一起來到這裡『閱讀一本書』,無論那是猶太祈禱書(Siddur)或是聖經。」首先,打開「書」,接著將折疊的天花板固定,放下誦經台和小陽台,一座有著長凳的猶太教堂便從「書」裡跳出。每一次合力將這本鋼筋與百年橡木組成的「書」開啟,都是一次眾人的集體儀式與祈禱;而每一次的「閱讀」,將人們與此地哀傷的歷史、個體的故事,以及對道德的省思有更深刻的連結。
教堂內的裝飾風格,靈感源於從前烏克蘭已毀的 17、18 世紀猶太教堂,拉伸式的天花板上繪製的花朵與花紋,是 1941 年 9 月 29 日當天的星圖——透過這片天花板,讓來訪者不僅僅是想像當時的情景,而能試圖望回那日的星空。百年橡木製成的牆面上,繪製了猶太教的神聖祈禱(Kaddish),訴說著「在痛苦之中,依然崇尚神的聖名」。在主牆上、妥拉櫃(約櫃,Aron ha-Kodesh)上方,寫的卻不是這段最廣為人知的猶太祈禱文,而是一段隱含對未來期許的祝福禱文:「將噩夢轉變為美夢」——猶如那重新繪製的星圖,期待人們能相聚,在連結百年前、大屠殺尚未存在的祈禱時空中,為未來繪下嶄新篇章。
設計一座與這樣的歷史相關的建築,應具有『呈現』作用,同時必須帶有『轉變』的性質。
思量著一座紀念建築的意義,Manuel Herz 將其落實在這本「立體書」的設計,「立體書有一種魅力,使所有人想去探索打開後的世界,這種『奇蹟之櫃』的性質與新宇宙的開啟,才是我想要在娘子谷創造的。」這個概念是對來訪者的一個友好邀請,邀請受難者的後代、非猶太民族的居民、甚至是覺得自己與這段歷史悲劇無關的旅客,佇立其中都能因緬懷或好奇,更深入去理解這段過往。
這座用心蓋起的紀念教堂,總有一天將被拆除,不是遺忘,不是掩飾,而是一如設計師所期待的,銘記痛苦,但也試著將噩夢轉化。當書本闔起,願人們將仇恨留在那個舊時空;而面對紀念,除了沈重傷感之外,也許能有其他的探究目光。
Images Courtesy of Manuel Herz Architects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建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