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馬戲團|極端情境裡發酵的恐懼,信任與情感的消蝕:《逃出風暴》

一對來自瑞士的情侶,跟隨馬可波羅的腳步、開著休旅車,想完成穿越絲綢之路的夢想,開啟一場深入陌生人事物的公路之旅。在旅程幾乎完成時,兩人行經動盪的巴基斯坦區域,被聖戰士綁架關押。塔利班要用他們作為政治籌碼和西方談判,兩人在軟禁的日子裡一天天變得絕望。

《逃出風暴》(And Tomorrow We Will Be Dead)是不那麼常見到的瑞士電影,改編自一起發生在 2011 年七月的真實事件,在瑞士電影獎被提名了最佳演員、最佳音樂、最佳攝影獎等幾個主要獎項,電影的嚴謹緊湊無庸置疑。本片屬性並非藝術片,以中東和西方情勢為場景,而兩位主角的國籍瑞士作為中立國,本自外於一切卻被捲入;然而這表面上可作文章的議題背景也並非電影要著墨的重心,全片更多放在人面對此一從天而降的恐怖遭遇,和情人是否還可能攜手把眼前的生活過下去。

由女主角摩根費魯(Morgane Ferru)和 2015 瑞士角逐奧斯卡外語片代表《禁愛風暴》(The Circle)男主角史凡雪克(Sven Schelker)飾演的男女主角,原本是一對平凡的情侶、乍看沒有記憶點的兩個人,當平凡人遇上了似乎好萊塢電影裡才會發生的恐怖份子,那將催生如何的場面?

故事的環節推進依由據以改編的現實本身,例如移監、和西方的具體談判,但在軟禁期間才是電影要呈現的戲,那如何每日消蝕鬥志、並滲透地傷害兩人之間感情,這才是《逃出風暴》終究加諸給觀眾的震撼,即是看著一個人、長時間經營的一段感情,在短短幾個月間幾乎被摧毀。

《逃出風暴》紮實且充滿寫實感,面對劇烈事件但並不煽情,深知這遭遇本身就能予人想像並發酵恐懼。電影中他們突然被抓為人質、被荷槍守衛全日監視,並無施刑或虐待,軟禁的居住條件也和恐怖份子並無差異,但那個不知明日如何的壓迫感,讓我想起 1999 年由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和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主演、由《控訴》導演強納森卡普蘭(Jonathan Kaplan)執導的《強迫入境》(Broken Palace),電影講述兩個年輕美國女生去泰國旅行時,因幫人分擔行李卻被塞入毒品,因而被捕入獄,在毫無人道的環境下,未審即判處數十年刑期。

如同《強迫入境》中的艱難,除了失去自由,也在於好友間的信任危機,乃至於由此衍生而出「和整個世界的連帶日漸薄弱」的衰弱感,《逃出風暴》流洩全片的恐懼餘緒也在於,這對情侶從初期理所當然的堅韌,很快變得茫然,然後再對這樣的自己、這樣的對方,感到失望。

「人」或「我」的概念,在日常中是抽象的、隔過一個距離、流動不止亦無急迫性的,但當窄縮的極端情境到來,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卻正是關於此一概念的可能性之被剝奪。

Images Courtesy of 聯影電影.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