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Denys Vinson.
Images Courtesy of STUDIO IDÀ.
欲探索一段記憶,建築無疑是時代轉變的見證,滿佈歲月的痕跡刻鑿出文化與歷史的輪廓,悄然堆疊出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故事。場景來到巴黎,一間落成於 1850 年、俯視著加里波第大道(Boulevard Garibaldi)的小馬廄,坐落在一處巴黎式庭院的盡頭——從前瞅著馬車在街道穿梭,如今則以其獨特的格局回望著城市的演變。
這間僅 20 平方公尺的小巧馬廄,屋頂覆上層層瓦片,並以橡木框架構築出挑高的天花板;雖曾一度被改建成住宅,但過於狹隘的空間成為居住時最大的窘況,室內潮濕問題也嚴重損害整體結構。該如何保留充滿歷史的建築特色,卻又能提升居住品質?巴黎室內設計工作室 STUDIO IDÀ 梳理出滿足現代生活方式的設計方法,為住宅注入新的生命與可能——簡約又不失細緻的迷你寓所「Garibaldi」便就此誕生。




公寓的核心聚焦於一樓,結合料理、用餐、起居等多種功能,可滿足生活於微型住宅的各種需求。為了讓室內更具「流動感」,設計團隊以「曲線」描繪出豐富的空間表情;配有水槽的弧形中島,沿著牆面朝門口畫出一道優雅的弧線座位,和紙葫蘆型燈具錯或而下,成為用餐、工作、閱讀皆宜的舒適角落。而洗碗機、爐台、儲物櫃、電器板等設備,在不破壞格局的主軸下,則都設於通往閣樓的樓梯下方,將一切都安排在觸手可及的範圍裡。












屋內的每個元素都經過細緻考量,建築的橡木結構、挑高天花被仔細修復,並設置通風地基,解決老屋的地面濕度問題;磚砌外牆的外側覆上能隔熱的木纖維,內側則噴上石灰與麻纖維,有效調節室內溫度。木材、水磨石與大理石等天然質地交錯,以融合古典和現代的設計語彙,讓材質的功能與美感彼此相輔相成。













拉開隱藏在拱門內側的拉門,迎面而來的衛浴鏡面以同樣的弧形輪廓倒映窗景,形成後方無限延伸的錯覺;左右兩側分別另開兩扇通往淋浴間與廁所的拱門,完美展現了對稱、簡約的空間感。而樓梯也打破傳統的直角設計,圓潤的線條柔化了分明的稜角與邊界,讓一樓每個區域彼此流暢連結。






閣樓原本用於存放餵養馬的乾草,如今則被改造為舒適小巧的臥室,完好保留下小馬廄格局的魅力。外露的古老橡木樑柱與木質天花板,交織出新舊交錯的紋理;床寢上方開闢一扇天窗,讓臥室愜意地被天光或星空環繞,床下亦設置充足的儲物空間,充分利用每個角落。貼於衣櫃與牆面的長型鏡面,則賦予緊湊的閣樓更加寬廣、開放的縱深,也進一步加強天窗採光。






巧妙拿捏實用與美觀的平衡,STUDIO IDÀ 以精簡的線條佈局,在保留小馬廄餘韻的同時,亦勾勒出因應當代生活的迷人細節,交織出一室清新脫俗的現代風尚,讓走過逾 175 年的老建築,帶著嶄新的個性與姿態續寫新的生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