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Fran Parente.
Images Courtesy of Felipe Hess Arquitetos.
在這個設計語彙日益多元、個人風格被不斷強調的時代,「創新」彷彿成了唯一值得追求的方向。設計師們傾心於顛覆與突破,急切地想走出屬於自己的語言。然而,真正能被時間證明其價值的作品,往往不是從零開始,而是那些願意與過去對話、理解經典的選擇——在新穎之外,洞察歷史的意義。因為無論是空間、物件還是記憶,它們從未真正消失,只是等待被再次看見。
位於巴西聖保羅一條靜謐街巷,一棟建於 1957 年、出自建築師 Rodolpho Ortenblad 之手的經典住宅「Residência Rodolpho Ortenblad Filho II」,正是如此的例子。曾任巴西建築雜誌《Acrópole》主編的 Rodolpho Ortenblad,畢生完成數百個包含學校、住宅、工業建築、辦公大樓與城市規劃的建案,見證並推動著上世紀巴西現代主義的發展。這座住宅原為他與家人的居所,在現代主義的簡潔語彙中注入生活節奏,不僅於當時榮獲聖保羅現代藝術沙龍獎(Salão Paulista de Arte Moderna),也被收錄於《Residências em São Paulo 1947–1975》一書中,成為巴西極具代表性的現代主義住宅。

60 多年轉眼走過,這座曾被視為經典的建築曾一度被遺忘,也不敵時光的磨耗而逐漸頹圮老去。直到 2020 年建築團隊 Felipe Hess Arquitetos 接手翻修,依循「回望」而非「重塑」的目光,自原始圖紙與老照片中抽絲剝繭,逐步拾起因時間散落崩解的面貌,以「Casa Thompson Hess」之名,再現老屋過往的風采。




Rodolpho Ortenblad 設計的原始格局本就十分巧妙,前翼建築僅一層樓,後方則為兩層樓,中間安置著入口與一座中央庭院,以戶外空間連結起前後兩座建築量體。Felipe Hess 團隊保留下這別具巧思的佈局,僅在建築外圍增設圍牆添加隱密性,佐以細微的局部調整,讓空間機能更加貼近當代生活的使用需求。





循著舊有的石牆走道,穿過如今已蛻變為車庫與遊戲室的建築前側,玄關內濃厚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Mid-century modern)氣息便迎面而來。結合客廳與餐廳的起居室寬敞明亮,實木窗框被細心修復,設計團隊沿用 Rodolpho Ortenblad 原先的色彩與材質語彙,大量木質天花、地板與米色石灰岩錯落,壁爐則以牆面與陶磚描繪出極簡卻充滿質地的一隅。








戶外花園棚架與涼棚(pergola)長椅,原為 Rodolpho Ortenblad 標誌性的設計,這些曾因改建而被拆除的元素,Felipe Hess 團隊藉由老照片重新復刻。原本封閉的書房牆面被打破,開闢出通往連結至客廳的入口,屋頂圓形天窗將藍天樹影捎進,打造出沐浴在日光與月色下的閱讀角落。
建築後方花園








通透的採光搭配屋內款式多變的細腳家具——即使家具數量眾多、木質主調褐色沈穩厚實,映襯著後方洋溢熱帶氣息的花園景致卻也不顯厚重,反倒賦予屋內鮮明、和諧的個性,將 60 年代建築的時代美感完好留存,彷彿曬進窗框的不只是午後日光,還有令人眷戀的老時光。

玄關旁的放映室通往中央庭院,也串連著建築後方的起居室,延續出一條敞亮且開放的生活動線;獨具特色的「蝦型」摺門(porta camarão),則是回收老屋原有的木材打造而成,讓新、舊元素能被其中流動的日常悄然縫合。
放映室



二樓睡房






在 Felipe Hess 手中,Casa Thompson Hess 並未被脫胎換骨,僅僅選擇尊重空間、理解其走過的時間,用當代方式延續 Ortenblad 當年的設計思考,重新發揮其被賦予的功能性與文化性,也讓這座住宅獨有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腔調,得以在如今再次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