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 Courtesy of Proview Enterprises Inc.
就讀藝術學校的大學生尤娜,剛獲得戀人承諾要和他本來的女友卡拉拉分手,公開與尤娜之間的戀情,這段地下苦戀終於可以正式見光。這天早晨,原本應該值得期待的全新日子卻傳來了噩耗,戀人遇上了嚴重的災難,與許多人一同在瞬間喪失生命。學校裡一片哀戚,尤娜當然傷心欲絕,但與此同樣強烈的感受,是她甚且不擁有在人前悲傷的資格,看著戀人原本女友獲得大家的關懷,她情緒百般複雜。
《薄暮微光》(When the Light Breaks)由編劇兼導演魯納.魯納森(Rúnar Rúnarsson)執導,曾以得獎作品《寂寞男孩在唱歌》(Sparrows)為人所知,也是《對街的小星星》(Solitude)的編劇;他擅長以一種乍看平淡疏離、實則細膩傾聽的方式,帶出主人翁內心起伏與矛盾糾結,而在《薄暮微光》中,魯納.魯納森也以這樣的手法處理女主角的處境。


這似乎只是一個關於戀人驟逝的傷痛、非常小且可預見的故事,但作者卻並不將焦點停在這個點。恰恰是這麼極端的情境,當人們(包括女主角自己)認為在此刻唯一合理的情感是為死者而悲,可湧出瀰漫的,竟同時有覺得不公平、嫉妒、沮喪乃至於憤怒。

尤娜的傷心不下於卡拉拉,可能更甚,畢竟她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坦蕩戀愛的時刻,然而無論這份傷心如何巨大,卻竟然沒能填滿她的心思,湧動著的,更有對卡拉拉無法釋懷的醋意、甚至是對戀人好友們的怒氣(氣他們根本不知道誰才是最值得關懷的)。
這份觀察和書寫既誠實又細緻,也將故事從戲劇化的特定事件,轉移到關於某種普遍性的,人在感情面前之矛盾。

《薄暮微光》或可以與今年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挪威導演達格約翰豪格魯德有所對話。剛以《關於夢(性與愛)》,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達格約翰豪格魯德,他的「性愛夢三部曲」以散文筆觸探討著當代人際關係與私密情緒,「性」作為某種基本元素貫穿地勾勒、界定了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間交互流變的可能性。在《薄暮微光》,主角由愛(乃至於由此而來的悲傷、嫉妒)發動的濃郁情緒,終究在和他人之間的相處間,有了原本想像不到的流竄、發酵與變化,呈現了這些角色之間關係的多元性,以及藉此反思回來的,對於自己狀態和心思的更周延理解。

同樣作為北歐電影的「性愛夢三部曲」和《薄暮微光》,似乎同樣帶有某種來自冷冽北國的,看待他人與自身的獨特視角。人看來是那麼理性、疏淡、冷靜,即使在碰觸親密的、深切的題目,仍無法直接切換成最直接的宣洩或反應,取而代之,更多是反思甚至質疑自己;要在漫長追索之後,才能更多地鬆開,更真實地貼近自己,也才可能更準確地貼靠他人。

《薄暮微光》最後的轉折是令人驚喜且得來不易的,伴隨著卡拉拉的無甚防備,情節慢慢開展,那個低調的流暢,透露了尤娜內在天翻地覆的轉變,走的是如此幽微的路。電影沒有要指點悲傷的緩解、沒有要選邊誰才是情場的贏家、亦不關於這段戀情的遺憾,而是藉著生命中的突然被迫轉彎,為尤娜揭露了關於自己更深刻的耙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