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走進倫敦藝術家 DIEGO DELAS 的工作室,這次訪問 Miho Sato小姐,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在倫敦已經生活二十幾年;她從小學習日本書法,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畢業後才決定要學習純藝術。除了日本以外,倫敦就是她第二個家,幾乎沒有離開過倫敦。
會找到她是從一個展覽的訊息連結到她的網站,當我打開後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想要拜訪她,寫了信給她後才發現她曾經是我們學校的客座藝術家,跟系主任相當熟識;但也因為有這層關係,所以更加緊張,前一天晚上把鬧鐘調好提醒自己絕對不能遲到。她住在倫敦已經二十幾年,一直沒有間斷地畫畫創作,是前輩級人物。我很擔心唐突的拜訪會讓她感覺到我很不專業,所以在出發前一再閱讀有關她的報導;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也試著想,如果我是她的話,想像她的處境,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BOW ARTS, London
訪問當天的天氣相當好,地點是在 BOW ARTS,在等待時還巧遇另一位預計下次訪談的藝術家 Vivien Zhang,感覺相當親切。大約幾分鐘後 Miho 出現了,一個小小的身影出現在遠方,滿臉微笑的迎接我,霎那間所有的緊張都消失不見了。Miho 帶著我走過像迷宮一樣的建築物,無數道需要用鑰匙才能打開的門;大概十年前她就搬來這裡,但工作室經常遭竊,大家都特別小心有沒有陌生人進來。繞了好一陣子才到達她的工作室,她說:「真是抱歉我應該整理一下,地上很亂」但工作室自然的模樣,卻是讓人理解她真實生活的方式。
Miho 使用的畫板尺寸都不太一樣,偏小,有正方形或長方形。每當一個影像出現在她腦海,就會確定應該要使用的畫板尺寸,花四到五小時完成一幅畫作。自稱沒耐心的她,因為對油畫顏料過敏,所以對壓克力情有獨鍾;容易乾的材質特性,有時候一天甚至可以交換著完成好幾張圖,源源的創作力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以我自身的經驗,繪畫創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僅把腦中的影像表現出來,過程才是真正折磨人的部分,必須一試再試才行。一天的時間內完成畫作,她笑著回答當然不會每次都順利,所以經常得把不對的影像再用其他顏料覆蓋起來,繼續嘗試。
Miho 的許多作品都會略過細節,尤其是人的面孔。著迷於被覆蓋的人事物,她非常喜歡這些隱晦的部分。當她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很喜歡玩一種日本傳統的紙牌遊戲,有一百首詩,背面的圖案就是長髮女人的影像,相當美麗跟隱晦。除了作畫速度神速外,另外讓我驚奇的是,Miho 與報導、資料上呈現的形象不太一樣,於是我當下便決定與她做更深入的創作對談。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作為一個藝術家有時候必須相當專心在作品上,經常會忽略怎麼跟四周的人相處,久了之後就會相對封閉。請問妳有類似的感覺嗎?
有的,當我很專心畫圖時,很多時候會忘記說話,雖然我感覺到這樣的狀態也很自在可是同時之間也很沮喪。交談是很重要的,互相交流想法可以讓我快樂,所以我試圖在畫圖和生活之間畫一條線。之前我的工作室在另外一邊,很安靜,冬天的時候很冷;因為太過安靜了,我更是沈溺於自己的世界。幾乎每天都會到工作室,雖然安靜很好,但如同被隔離的狀態,其實不太健康,跟人接觸還是很重要的。
我很喜歡音樂,有時候畫圖的時候會聽音樂;喜歡電影,有很多影像都是來自電影的啟發(但也不一定真的有看那部電影,我只是擷取對題材 / 名字的感覺);也喜歡閱讀,有時候來工作室只是專心讀書一整天。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妳有想過回去日本嗎?
我已經在倫敦二十幾年了,相當於我在日本生活的時間,很驚人是嗎?這裏已經變成我的家,我在這裏很自在。雖然生活不容易,可是對於創作環境我還是覺得倫敦最好。
其實一開始離開日本,是因為母親問我為什麼不去其他城市嘗試?於是我去了紐約,但是二十多年前的紐約很危險,經常聽到槍聲;加上當時我看了一個介紹 Chelsea 藝術學校的影片,突然間就被打動了—來到倫敦後就不想離開了。現在想想,改變生活地點並不會完全改變想法,我還是當初在日本時候的我,只是在更適合創作的環境而已。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妳的畫裡面經常透露著一種荒涼的氣氛,但同時之間卻可以感受到平靜—當你作畫的時候在想什麼?為什麼選擇這些顏色?
以我的經驗,作畫時最好什麼都別想,這樣才能夠集中精神。但當作畫的過程變得有點無聊,有時我的確會想一些事情。我是非常沒有耐性的人,所以使用壓克力顏料,讓畫作快點乾燥—我只希望它趕快被完成。關於顏色的使用也相當簡單,我喜歡這些被選擇的顏色,看起來很好。(笑)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Art Work by Miho Sato
Image Courtesy of Miho Sato
.有沒有最喜歡哪幅作品?
我不確定是哪一幅。有時候我會改變想法,在之前我有一些問題。而我總是在展示作品之後開始不確定,又再覆蓋重畫一次…
.有什麼人帶給妳創作上的影響嗎?
很多人,我遇見的,還有沒遇見的。
.妳現在執行哪部分?
現在在找尋新作品影像。
說著說著 Miho 給我看學生時代的素描本,裡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素描跟顏色嘗試。其中可以看出她的創作脈絡—她在學生時代的想法與現在雖然有些許不同,但大體上是一致而延伸的。我突然了解,為什麼她在一幅畫裡面總是只選擇幾個顏色,相較於大膽鮮豔的配色,她的作品也許會顯單調—她笑著說,我只是覺得這樣看起來很好。而這樣簡單的表現方式,卻更凸顯出了她的自信。
這次的訪問,我尤其喜歡她其中的一段話:「我小時候經常會在考卷後面畫圖,現在回想起來,我應該是想要把畫圖這件事當作一件自然的事—不要嘗試去當藝術家,應該是很自然的去畫。」這段話帶給我很大的共鳴,對於藝術創作裡,我自己很懼怕繪畫,常常擔心自己不夠好,自己嚇自己。但創作本就是自然延伸而出,這段話有種平常心面對的堅定。
採訪後記 /
訪問尾聲,我們一起去 Vivien 的工作室,結束了這次的訪問。離開前她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就像今天的陽光一樣溫暖。這次訪問的過程,以及之後回到家收到她的郵件,裡面回答我的問題,很誠實,很真實—我可以感覺到純粹的她,裡面有著堅持、直接、可愛的任性。很多時候我被她的回答所撼動,這是我第一次透過訪問藝術家而有不一樣的自省。急躁、喜歡重畫、不太跟人接觸、不太喜歡去其他地方的她,卻保留了創作裡最純真的部分。
Miho Sato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 Miho Sato 網站。
Photography/ Juliet Fang
Part of Images Courtesy of Miho S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