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開始,email 與網路的普及,到近年的「阿拉伯之春」抗爭行動中,照相手機與社群網站扮演著社會運動的領導關鍵角色,科技不斷衝擊著異議衝突的創意面。藝術家和設計師可以在網路上團結一致,他們集結為某個議題發聲,或者把自己設計的產品透過網站進行募捐活動,甚或舉辦惡搞的廣告標語競賽。拜科技之賜,不論個人的主張或者小小的抗議活動,都可能傳遞到全世界。
既然一切都可以上網搞定,那麼,平面海報還有存在的意義嗎?令人雀躍的是,感謝海報依舊存在著,甚至可說更加活耀。它以不同形式出現,印製成大小不一的尺寸、手繪或電腦繪圖等等,透過網路的傳播或張貼在城市角落,議題傳播依然深具影響力。線上圖庫此時也湧現了抗議活動、自然浩劫,或其他議題訴求的海報。即便可能受限於語言的隔閡,但仍可以即刻自視覺上感受到海報所傳達的情緒與憤怒。
在網路開始極度盛行的 2000 至 2015 年間,沒有一本書可以把世界各地發生過的事件,做完整而詳盡的介紹。從平面設計師、當代藝術家、街頭藝術家到攝影師、電影工作者,以及更多無名氏的作品,《VISUAL IMPACT》始終具焦於不同媒介上,所發生值得探討的事件或現象。透過這些分門別類的圖像,我們足以全面性的瞭解這個世紀以來,全球所發生的各種議題;有群眾運動(如阿拉伯之春、倫敦街頭暴動等)、社會運動(如婚姻平權等)、環境危機(如卡崔娜風災等),當然還有《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的反對恐怖主義行動。而新興的經濟體—如巴西、蘇聯、中國、中東等地的社會現象,以及環保議題等等,在本書裡亦是關注討論的對象。
《VISUAL IMPACT》作者 Liz McQuiston,一直以來都是與設計領域相關的專業人士。她既從事設計、教書,也寫書。震驚世界的美國 911 恐怖攻擊事件之後,Liz McQuiston 展開跨國界、跨階級的視覺性研究,包括以海報、壁畫、塗鴉、裝置藝術等抗議行動的視覺設計。透過她的紀錄與整理,我們能循著設計與藝術的視覺感染,逐一發現 21 世紀的社會與政治抗爭議題,至今已出現不一樣的創意面貌。
收錄將近 200 位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作品,頗負盛名者如艾未未、Shepard Fairey、Banksy 、Kara Walker 等人,他們匿名或使用假名在 Twitter 及 Facebook 的社群網站上發表作品。除了大師作品外,許多藝術家透過各種媒材,用寫實又諷刺的方式告訴人們事實的真相。例如,Paulo Ito 的壁畫裡,有位小男孩的餐盤上擺著一顆足球而嚎啕大哭,暗諷巴西政府撒大錢辦世足會,卻罔顧人民的飢餓。或者,中國藝術家盛奇(Sheng Qi)畫了一張缺了小拇指的血淋淋手掌中心,上頭有個毛澤東笑臉的作品,他控訴的是,自己在天安門事件中遭受斷指的苛待。又或者,英國藝術家Kennardphillipps 著名的合成攝影作品〈戰火中自拍的布萊爾〉,他藉此諷刺當時出兵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另外,法國藝術家 JR 擺設在肯亞及里約貧民窟的巨幅女性面孔攝影作品,目地是替弱勢的女性發聲,他主張女性的人權不應受到壓迫與漠視。而至今依然極具反叛精神的時尚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也不惶多,她挺身而出針對環境變遷、雨林消失等環保議題四處奔走提倡,除了在每季的服裝發表上掀起革命大旗,並成立 Climate Revolution 網站像時尚產業宣導;知名攝影師 Martin Parr 甚至還幫她拍了一張身穿「Climate Revolution」字樣的照片。
儘管各個領域的視覺工作者分野或界定開始模糊難辨,但他們團結一致為關懷普世的價值而奮戰,創意展現之餘也極具機智,且有無比的勇氣表達對議題的憤懣。歷經 15 年所累積的視覺創作經驗與其演進史(從天安門事件時使用的傳真機,到現在的社群網際網路),視覺創作著實足以推動下個世代不斷朝前大步邁進。
VISUAL IMPACT
Book by Liz McQuiston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 Artland Bookstore 亞典書店或 FB。
Photography/ Cha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