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海弟,還是個坐在化學實驗室裡,從事質檢工作的理工男,但心底卻一直對木頭懷有深厚的情感。在海邊長大的他,從小就喜歡用木頭做各種玩具,中國海邊的許多造船廠也常令他駐足。「當你把喜歡的事物裝在心裡,白天夜裡做夢都會想到。我覺得人本身就是一個磁場,在不知想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後,我遇到了我的老師蘇中海。」懷著對木頭的一片赤城之心,海弟拜師學藝,從鑑定木頭開始學起,到如今專職從事木工創作,用十年時間打磨技藝。
「我在木頭裡看到世界」,海弟說。中國人很喜歡木頭,卻並不了解它們,於是他在社交平台微信上,開設了公眾號「說木頭」,與大家分享木頭的作品與知識。去年十一月,海弟也走進新的階段,開啟了自己的木器品牌「里白」;這次與他一起聊聊他手中放不下的那把刻刀,以及與木頭的緣分。

.大學是讀食品專業,是怎麼樣的瞬間讓你想去嘗試跟木頭相關的事情?
大學畢業之後,我又去中大讀了藝術與設計,也居住在廣州美院附近。在我工作的地方,天天都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進出口產品,這其中就包括木頭;我看著那些木頭,很想更接近它們,搞清楚它們是什麼、叫什麼,來自於哪裡。後來碰到了蘇中海老師,便在木頭的世界裡沉下去了。
.在什麼時候定下決定要將「做木頭」作為終身職業?
那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過程,慢慢、慢慢地熟悉它、了解它,就想好好地做下去。

.你跟木頭打了 10 年交道,現在才開始準備做品牌;你認為是到了什麼時候才可以稱自己為一名木頭匠人?
一直到現在我也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不懂的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也還有很多;這世界上木頭種類那麼多,就像我們人一樣,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性格。中國是用木的大國,可是對木頭的了解卻少之又少,也比較雜亂;我的朋友都鼓勵我用對木頭的熱情去做點事情,我自己也非常熱愛藝術與設計,這麼多年後終於想著去做看看。
現在,在哪裡都能看到「匠人」、「工匠」這個詞,其實這是好事,說明大家心裡面有這個美好的願望;可是確實它也有被濫用的嫌疑,它有一個很基礎的標準就是時間,你得真正熱愛,投入進去,才有成為的可能。我覺得自己跟匠人還差得遠,我會努力,好好踏踏實實地做,去接近它。


.木頭最吸引人之處是?
好多啊!每一種木頭的構造都不一樣,我能在木頭看到世界。之前做「說木頭」的公眾號,經常有人發照片來問這是什麼木,我總是不太知道如何回答,木頭的鑑定不是看花紋,而是看它的細胞構造——認認真真地看,核對標本才能得出一個負責任的答案,它是要求人靜下心來去了解的。現代人最感興趣的就是「什麼檀」、「什麼花梨」、「什麼酸枝」,急切地想知道是不是諸如此類的木頭,好像不是這些就沒有什麼價值。可是在我看來,只要用對了地方,每一種木頭都是最好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而木頭的這些特性,就是吸引我的地方。
.通常你做一件作品的過程是?大約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我做作品可能跟別人不一样,別人拿到木頭就開始做了,可是我總是從鑑定木頭開始;我自己去找木頭,鑑定它們,按照它們的秉性來做東西,强化它們美的部分,讓木材本身的特性也能更多地在作品裡彰顯。之前我做的大都是抽象的藝術作品,更多的是感受,感受這種東西很難形容,你心裡有那一股子東西,用木頭這樣的媒介去表達,把它做出來。時間也不一定,有時候幾天也下不了一刀;可是有時候那個感覺對了,就能非常酣暢地把我想表達的表達出來。


.在很多人看來,做木藝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你覺得枯燥嗎?最享受的部分是?
沒有枯燥啊,我很享受它。這麼多年了,我依然很享受與它們的對話。
.早期做比較多的是裝飾性比較强的工藝,最近看到你銷售的木器更多是生活用品,功能性更强。這樣的變化來自於?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是否有想要進一步去探索的領域?
其實我很早期的時候就開始用木頭做實用性強的器物了,只不過大家沒有看到而已。那是在 2007、2008 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這股木匠熱潮,我就自己做著用,也送給朋友,像是一些勺子、筷子、碗盤啊等等的物件,這些東西也都一直用到現在。後來讀藝術,自己非常熱愛,就開始進行藝術創作了。不過我絕得不論是器物或藝術的創作,兩者都是相通的,都是創作的過程,自己也不能很明確地把它們劃分隔開。



現在銷售的木器,其實很多也是原來的作品,譬如小山、紙镇等等;這些作品的功能性是相對模糊的,它不是很具體的能幹什麼,需要想像力。說實用性的話,小山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筆架;而紙镇是一個多面體,是我的藝術作品「鏡子」,我覺得紙鎮只是它一個附加的功能,它其實是有更多可能性的,我們需要更多好玩的東西。接下來我會嘗試更多的可能,利用對木材、對工藝的了解,去嘗試更多的變化。但慢慢來吧!很多東西才剛剛開始。
.你曾提過爸爸也是工藝人?受到爸爸很大的影響嗎?
我爸爸是做風爐的,就是最傳統、現在基本上都被淘汰的那種,他用最傳統的方式做胚,最傳統的方式用柴火燒陶。他是一個樂天派,什麼事都不著急,天塌下來當被蓋,一輩子不爭不搶,就自己在他那個小工坊裡勤勞地幹活;到現在基本上都沒銷路了,他也天天起一大早去,早出晚歸,在工坊裡喝茶一邊聽潮劇一邊做——而這樣的畫面一直留存在我的腦海裡。我覺得得我的性格裡很多東西都是來自於他的,我很感謝他。
Text/ Pinko
Photography/ 楊弘迅 & 梵几.
All Image Courtesy of 海弟 & 梵几.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訪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