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帽蓆街美名的苑裡天下路,在藺草產業逐漸沒落後,從繁榮轉向寧靜;而在這寧靜的老街上,一間百年老房子裡,「藺子」悄悄地誕生。藺子的經營者廖怡雅,在近幾年青年返鄉與農村再生的熱潮中,並不是陌生的臉孔;但這次她要開啟新一波藺草產業的革新,藺子即是她創新的開始。

「從 2016 年 10 月決定要在這裡落腳,到現在已經過了快半年還沒開幕,房東跟鄰居都很擔心我。」帶著靦腆笑容的怡雅,不好意思地說著:「因為剛創業,有藺草的工法紀錄要做、有通路要上架產品,所以我想準備好了再把一樓的門打開。預計五月底開幕,一樓要做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舉辦藺草研習的課程,如果有人想來學習藺草編織,或用藺草做設計、產品的開發,都很歡迎他們一起來合作,也可以讓會藺編的阿姨們當駐點老師,邊編藺草、邊跟大家交流。」
緩緩走上老房子的二樓,一大片工作桌上,看到的是正在加工中的藺草零錢包、待處理的藺草片材,還有許多精美的成品。這裡,是串聯藺草編織婦女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也是傳承與創新的基地。
傳承的心扎根苑鄉

懷抱勇氣創業的廖怡雅,其實已經在苑裡深耕多年。大學三年級開始,因為國科會計畫而接觸藺草這個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後就在山腳社區與台灣藺草學會工作,協助社區提案、設計轉型與產品通路的推廣經驗,讓她十分了解產業的現況與危機。「雖然社區營造的計畫案會補助推廣藺草編織與傳承,但只靠政府的計畫案在撐,三年後計畫沒了,還是得重新來過。」因此,她與當時藺草學會的葉理事長已有共識,認為產業要永續發展,還是必須走公司或社會企業的方式。但在繁雜的籌備程序中,葉理事長卻因癌症過世,很多事情就這樣中斷了。
「傳承這種事情若沒有人堅持,五年十年後可能就不見了。」
因此,她就這樣毅然決然地投入了「藺子」的創業之中。
藺草產業的興衰
藺草一開始只是長在河邊、耐鹽分的雜草,曾被當時苑裡的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婦女用來編織為器皿,進而吸引漢人婦女學習織成草蓆使用。若問到藺草帽的由來,當地通行的說法是,清朝時有位婦女叫洪鴦,因為她有個癩痢頭的兒子,就用藺草編織成帽給兒子戴,藺草吸濕又通風的特性能讓症狀減輕,效果很好,就這樣流傳開來。
藺草帽真正變成台灣主力外銷的產品是在日殖時期,不會扎到皮膚,又吸濕的特性,讓藺草受到日本人的喜愛。因此日本官方在台灣西部沿海一帶成立帽子檢查所,統一檢查帽子的品質,再外銷到世界各地;1930 年代,每年的出口銷售量甚至高達十幾萬頂。那時苑裡農家的副業就是編織藺草,由家中女性擔任此角色,若在過年前能夠賣兩床草蓆,一家子就可以過個好年。也因此苑裡曾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說法,即是看中女性的編織勞動力。
「苑裡的藺草比其它地方的草要來得有韌性,所以可以編得很細也不會斷。」訪談過程中,怡雅特地請來了當地的鄧媽媽示範編織過程。鄧媽媽帶來正在編織的草帽底部,一邊示範一邊聊著:「也沒有特別學,看著媽媽編就會了。在編織草帽的底部與帽管時還不用幫忙;但開始編帽緣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出去玩了。媽媽編那邊,我就編這邊。」中年以上的苑裡婦女,在年紀小的時候,大都已經開始學習如何編織藺草,替家中賺取額外的收入。


將近八十歲卻仍十分健朗的鄧媽媽,回憶著以前的榮景:「那時候天還未亮,就有販仔來家門口等,看你們家帽子做到哪裡。如果已經做到帽緣了,就先拿錢來指名這頂他要了,這樣我們就不能賣給其他人。」但在台日斷交、外銷大減後,藺草產業就開始沒落,加上塑膠製品的出現,同樣需要大量勞力的工廠賺的錢比藺草產業多,年輕世代就不再被鼓勵做這門產業,因為沒有前途。
從工法紀錄開始,進而拓展市場
怡雅在過去的經驗裡觀察到,雖然社區會辦工作坊,但因為時間短暫,課堂上學習完的學員,回家後沒有草料,也沒有步驟可以練習,自然無法傳承。因此創業起始,除了和夥伴親身投入學習編織技巧,她透過照片和影片留下每位編織者的步驟,將這些資料整理成書,再搭配藺草材料包,就可以像羊毛氈或勾毛線等書籍一樣,讓人邊看邊做。「希望讓學習的年齡層下降。當學習的人變多時,會有草料的需求,就有更多人願意種藺草。」


另一面向是消費端,需要開拓市場的廣度,實驗藺草材料的各種可能。怡雅也談到,過去用藺草做草蓆,是因為從前沒有冷氣,夏天睡草蓆才涼爽,但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冷氣了,誰還會睡草蓆呢?因此,將藺草應用到更多不同的產品開發上,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此外,由於現在的人喜歡獨一無二的產品,所以目前藺子也接受客製化訂單。
但在生產與消費的中間,還有一群擁有好手藝的苑裡婦女們,她們不是不會編創新的產品,而是需要有人居中協調;而藺子,即扮演那道橋樑。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畫好設計圖,再跟媽媽們溝通。「像筆電的包包,就要跟她們解釋說,這塊藺草片材要編幾尺、寬度多少,編好後再來做後續的布料加工。」


怡雅對藺草產業的付出,在地從事藺編的婦女們都看在眼裡。鄧媽媽就曾說過:「我現在也不隨便幫人做了啦,那是剛好怡雅要做這個(產業),我才幫她的。」而每件作品是住在哪裡的婦女做的,怡雅也都記得一清二楚。「藺子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藺草商品都是我們的孩子,希望它找到一個新家,大家會好好珍惜它,像家人般對待它。」怡雅誠摯地說。也因為認真的態度,創業的過程雖然遇到許多困難,還是獲得婦女們主動支援,推薦她哪家的阿嬤很會編織,讓她趕緊去找人幫忙。「難得她要做啦,所以我們就一定要幫她啊!」鄧媽媽如此說著。
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讓更多人回來
「我希望這個產業能夠傳出去,越多人會越好,所以把這項技術開放,讓很多人可以接觸跟了解。」怡雅表示。除了透過產品的創新與行銷通路的拓展,讓藺草製品以一個新面貌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之外,也希望能因此重建產業,讓不同世代的人們都有機會返回家鄉——也許不只是從事藺草的工作,更能結合在地其它商店與組織合作,辦理小旅行、市集等活動,讓苑裡成為一個充滿願景的家鄉。

藺編草帽不簡單
一頂藺草編織的草帽是怎麼成形的呢?直接從已經曬乾的藺草開始說起!
1.揀草:挑選長度適中的藺草草料。
2.析草:將一根藺草再剖析成三條細的草料。
3.揉草:將藺草內部的白色組織「白肚」揉進草料中,以避免編織時花色不均勻。
4.編織:編織一頂帽子至少要花上3~5天的時間,過程中還要注意濕度,才能增加韌性,根據需求變換編織的花樣。
5.整燙收邊:帽子粗胚完成後,整燙收邊讓邊緣草料不會突出。
6.壓模:因應不同需求將帽子用機器壓製成特殊的形狀。
7.上帽帶:搭配各種顏色的緞帶、布料,以及綁帶,製作不同特色的帽子。
Text / 賴萱珮
Photo / 婠玥
【此篇為 Polysh x La Vie 行動家合作文章】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城市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