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 年創刊的《紐約時報》,現在依舊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它曾充滿氣場的那句 slogan,「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在紙媒蕭瑟的今天或許稍有些尷尬。最近,Mashable 一篇以「September 1942, Making the New York Times」為題的有趣文章,將戰時攝影師 Marjory Collins 在 1942 年 9 月造訪《紐約時報》總部的珍貴照片釋出。
Marjory Collins 的黑白膠片,完整記錄下了鉛字年代的一份日報,從虛無的電報消息,變成捆紮完成、等待派送成品的過程。在充滿手工感的傳統步驟裡、在他們熱火朝天的忙碌和緊張感裡,在對 deadline 跨越一切的共鳴裡,我們可以瞥見那個已經遠去的、屬於報紙的黄金時代,它的真實印記。
1942 年 9 月 10 日的《紐約時報》,被二戰的歐洲、太平洋戰況佔據著的大版面,刊載了美國國內供给緊縮的通告;當然,還是穿插了一些諸如洋基隊獲勝、賽馬場賽況等等的信息。那一天,戰爭訊息辦公室的女攝影師 Marjory Collins,在《紐約時報》的辦公室,用鏡頭記錄下把新聞製作成報紙的整個過程。從審稿、編輯、潤色修改,到排字、鑄版、印刷……當時,每天的報紙都是在這樣緊湊、忙亂、熱火朝天的環境裡,在截印 deadline 的強大生產力中,認真诞生的。
Making the New York Times
主編辦公室

電訊室





編輯室



資料室

無線報務員正在收聽廣播,決定精選什麼内容進行刊載,堆滿地的紙條上,全是他經手的廣播新聞。每天,新聞還會通過紐約時報的短波,用摩斯電碼對外傳送兩次。短波報務員正接收、記錄著來自瑞士通訊員的信息。
美術部
負責地圖繪製的編輯,正在為一份歐洲戰區地圖而查閱資料——這位資深老編輯一戰的時候就在這畫地圖了。
攝像部


製版車間
紐約時報實行全球範圍的組織團體,每天會將一部分圖表、影像稿分派给歐洲的合作媒體。傳送帶會把編輯們完成的稿子送製版車間。當每日的拼版工作完成後,耗時會被記錄在小黑板上。鑄排機操作員在製版車間錄入一篇稿子。按下鑄排機的鍵盤,相應字母的字模就會沿著軌道落入排字架,排列整齊的詞句會按「行」鑄成條形的鉛字鑄碼。
拼版員從操作台揀取鉛字鑄碼,排字員為當日的運動版排字,再檢查印刷底板上是否有錯字或是污損。打樣印刷機輸出的這些樣稿,會被分派给排版編輯進行校對。
每天都有一部分索引内容仍然需要手工鑄排——這位鑄排師已經做這行 15 年了。
時間已經臨近截印 deadline,工作人員正在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頭版内容拼版,用打印錘將鉛字版面規整捶緊。
印刷機房
工人們將一個超大型的紙捲安裝到印刷機上——這個紙捲足有 730 公斤重,足夠印 1300 份報紙。在印刷機上完成布紙,輪轉印刷機將平面鉛字印版轉制成便於印刷的滾筒狀,在滾筒印版上標記頁碼以方便辨識,印版被裝入印刷機中,當日印版們就「新鮮出炉爐」啦!
印版、印紙,全體準備就緒,開始印刷!
第一份成品出爐時,印刷工人會仔細檢查細節和效果,進行調整,切割、折疊完成的成品報紙從切折機中被快速送出,為了方便計數,每到第 50 份都會自動斜置。
成品報紙們被分裝綑紮,它們將會被裝上送貨卡車,運送到各地,成捆成捆地等待被派送,完成本場工作的印刷工人們靠在機器上小憩。
現在的報紙,早已不再使用這樣古老而複雜的鉛字印刷;現在的讀者,大都也不再依靠報紙來獲取新聞。我們被即時更新的熱門關鍵詞,被填滿每一寸墊子螢幕的圖文訊息,被自動推送的聲音提醒,被無數的未讀提示包圍……
在這些極速搜集、極速輸出的新聞背後,在那些如海量的同類中,必須依靠標題來爭奪目光的訊息背後,在紛紛轉型、轉向,離開耗時耗力的「苦差事」的從業者背後,媒體的信賴感、專業性或是大家做事的初衷,好像都正被這個極速的時代逐漸消磨殆盡。
站在這個慢不下來的時代轉盤上,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Text/ Alex Q. Arbuckle.
Translation/ Eva.
Photography/ Library of Congress.
【此篇為 Polysh x VOICER 合作文章,Mashable 原文】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展覽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