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ATION|談一門艱深的銷售心理學?不,說的是風格敘事:生活美學提案,《新零售藝術》

Photography/ 小光.

近年來「Lifestyle」成為一個專業術語,概括地代表了某種抽象的內涵,人們卻不見得可以準確地定義它。Lifestyle 直譯為「生活型態」,但此處並非代表食衣住行的動作,而是象徵那些建構起我們日常情景的「選擇」。著眼於串聯起你我生活的消費行為,當人們還說著「好東西不怕人不買」,有些人卻在翻滾的時光中覺醒,不再餍足於生活中的小確幸,轉而追求一種探討自我內心的生活方式,用自己對品味與美感的認知,一步步往理想生活靠近。

落點於 2018 年這個「概念店」四起的年代,購物不再是只是「掏錢」的動作,而是一種偏重於感官體驗的活動。在日復一日瑣碎重複的生活片段裡,喚醒人們「狩獵」的本能,尋找足以激發靈感的空間與物件來改善生活。於是,文化趨勢評論家 Lucy Johnson 將她長年的趨勢研究、策展與品牌行銷經驗集結成冊——《新零售藝術》,既獻給夢想開店的築夢者,也是本提供一般大眾尋求靈感、集結概念與生活美學的小店故事集。

《新零售藝術》揀選世界各地 60 間出眾的獨立店鋪,從選物、服飾、花卉、唱片、文具、咖啡再到工作坊,從傳承老工藝再到近年新興的「以策展概念策劃一間店」,歸類出 10 個商店經營者必須思考的關鍵主題,一路從視覺、空間、陳列探索至物件內涵。每一章節搭配 6 間小店,佐以經營者、設計師與業界人物的訪問故事,大幅彩頁加上視覺動線精良的重點解析,驚喜地翻轉了這個乍聽之下略顯嚴肅的書名。

當人們談著電子商務的崛起迎來實體零售的末路,「敘事零售(narrative retail)」正於此時發芽、茁壯,爾後逐漸地開成一座嶄新森林。如今,相較低廉的價格及飛速的物流不再被消費者所看重,當購物行為隨著資訊發展而逐漸「標準化」,少去挫折及壓力,人們便無法在這項行為中收穫「挑戰」的欣喜。於是,人們開始願意將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活動中,而如何讓每個來訪者走路店裡如同走入一個故事,如何讓「販售」這件事成為一趟刺激來訪者思考與探索的旅程,便是考驗店主功力的時刻。

位於倫敦的 Libreria Bookshop(延伸閱讀:倫敦散步|巷弄蛻變,紅磚依舊:東倫敦風格小店探索地圖),其「靈感」陳列的方法,構築一個閱讀者「緣份」導向的捉迷藏遊戲——當你尋找一本心理學書籍,也可能在它的上方發現喜愛的詩集。而東京「一次只賣一本書的書店」Morioka Shoten ,讓店面成為一處展示廳,簡單卻隆重地講述書中的故事。或是,回歸店鋪內容的本質——「服務」,在瑞典的 Parlans Konfektyr 復古糖果店,凝視店內人員配置、接待及空間氛圍的營造。說到底,生活中無處不是敘事——從各種角度探究,將故事說得動人,便能在消費場域中引起群眾共鳴。

從自身的「需求」出發,讀懂的不僅是銷售心理,更是在空間、主題、互動等等的層層面向,以創意開展深刻印象的感官體驗。即便並非開店業主,也能讓自己走進一家店面,更有意識地察覺經營者的用心,漸而將收攏於心的風格美學延續至生活中——這便是 Lifestyle 的精神實踐。

從消費心理分析到企劃教學皆有著墨,《新零售藝術》在「教授」的同時也極具生活感的親和,一間間店家故事與精彩空間照片佐以簡易的註解,像是一份帶有思考細節的生活「提案」——無論是渴望改造店面的開店老手,或是即將起步的菜鳥店主,甚至只是喜歡零售店鋪、對文創小物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生活的靈感;讓這些靈感植入日常,耐心雕塑成理想的樣貌。

《新零售藝術》
Lucy Johnson 著,漫遊者文化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書籍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