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楊雅淳.
All images courtesy of 均勻製作.
關於紙,你的認識有多少?
我被這句話問住了。對大部分人來說,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素材,從筆記本到衛生紙,就連身上也會攜帶。我們對紙材的依賴,也許超乎自己的想像。由均勻製作、草字頭策展,在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有料倉庫裡,一個與紙為題的展覽《紙的進化論》,既連接著紙與當地的歷史關係,也透過藝術家的想像,讓紙充滿視覺的可能性。
「紙的知識考」,《紙的進化論》。
場景來到宜蘭的中興紙廠,它曾是台灣規模最大、東南亞產量第一的造紙工廠;歇息 13 年的廠區經宜蘭縣政府接手再造,促成了這次的《紙的進化論》。興建於戰後時期曾是存放漿料的 15、16 倉庫,現成為多功能展演空間的有料倉庫。藝術家廖昭豪以《消波塊》挑戰「重與輕」的感知衝突,而康雅筑《未來的形狀》中,則是將紙化為雲朵表達對未來的殷殷期待;王鼎瞱藉由《光,灑落於紙》的迷宮設計,帶領民眾在迷路中發掘紙的知識,巧遇承載人類重要時刻的紙張、材質演進及各種未來想像,帶出知識學習的趣味。
《光。灑落於紙》,王鼎曄作品,《紙的進化論》。
另外「紙的創意學 PAPER CREATIVITY」呈現紙如何透過五位藝術家與設計師的發想而進化。英國藝術家 Tim Budden 以火燒技法與剪紙所全新創作的《炙陽》,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紙上微型世界;吳秉聖的《何處》使用輕薄宣紙挑戰紙作為發聲體的可能性,建構出異於日常的感官經驗;瑞士藝術家 Zimoun 在挑高的倉庫中以棉球動力裝置敲打 180 個紙箱,迴盪的聲響彷彿無形的膜隔離了現實,形成了另一個空間。
張徐展保留傳統紙糊祭祀品坯體的報紙質感,透過逐格動畫《玫瑰小黃》敘述著愛犬不久於人世的故事;出自長谷川洋介(Hasegawa Yousuke)之手的《鈔票摺紙》,則透過各種摺疊角度為各國紙鈔人像戴上帽子,讓紙鈔更添幽默感。此外,展區中還展示了海報、書籍設計、包裝設計等各式紙材,在設計師的巧思下豐富呈現不同面貌,讓民眾感受紙為生活帶來的設計趣味。
《鈔票折紙》,長谷川洋介作品,《紙的進化論》。
其中最讓人感到好奇的是鳳嬌催化室(回顧鳳嬌催化室介紹),這是由樹火紙紀念博物館開始不久的新計畫,在台北市中山區有個同名空間展示紙張,但只在農曆初一十五下午兩點至八點的時間開放。這對多數已經遺忘傳統文化的我們來說是個新刺激,「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是什麼時候?」、「選定這樣的日子開放又隱含什麼意思?」等等疑問,觀看作品時也延伸許多新思考。
鳳嬌催化室用一種有趣的方式提醒著人們紙材在時代下的轉變與新可能,當然,它不只是開放時間有意思,「2016 年 11 月,團隊在樹火紙紀念博物館《讓在地的紙走進生活》一展中,提出『催化反應 Catalysis』的概念。主張若紙張是反應物,那麼手持紙樣的人,包括所有愛紙人、寫字人、設計師、創作者、藝術家與建築師……就好比『催化劑 catalyst』,能加速創作的可能性,使創作產物順利的完成。』這一段話連結了許多人,紙張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對許多藝術創作者更是如此。
《紙林紙海》,鳳嬌催化室作品,《紙的進化論》。
這次在鳳嬌催化室打造出《紙林紙海》,穿梭在從天而降的紙林,暢遊於起伏的紙浪中;他們大量運用田中央的種籽紙、展現石磨特性的蜂巢紙、以機能紙抄技術表現的薄纖紙等各式特殊紙材。在紙海裡穿梭其中,我們可以藉由身體去感受到紙與紙的纖維,親身碰觸、感覺更多難以言喻的部分。
《紙林紙海》,鳳嬌催化室作品,《紙的進化論》。
不單是靜態展出,展覽內也有藝術家現地製作呈現創意。瑞士聲音裝置藝術家 Zimoun,運用日常所見的瓦楞紙材,打造建築形式般的聲音雕塑,近 200 個不斷敲打紙箱表面的軟球,微小又聚集的敲打聲環繞倉庫,民眾透過身體感受紙張與空間互動的張力。
紙張的顏色與輕盈的質地,在微風吹拂下有種奇妙而清涼的感覺,很適合夏日觀賞,如果有繞到宜蘭就去看看吧!
《紙的進化論》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均勻製作、草字頭策展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有料倉庫/ 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二段 6-8 號
Opening Hours: 10:00 am-06:00 pm(星期三休館)
展期至 2018 年 8 月 12 日 10:00-18:00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藝文與展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