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Yao.
Part of Images Courtesy of reading room.
搭上一小段公車,抵達被松山機場與基隆河圈繞而起的民生社區角落;捷運只在周邊的地底奔馳,於是探索的方式只能行走於地表。從人潮不算多的大馬路轉進小巷,就這麼帶著午後剛被日光曝曬或被雨水稀釋的情緒,躲進了「reading room」裡。門面的玻璃是片透明結界,將這迷你的閱讀空間與紛沓隔絕。結界外,行走的人車、光影或水滴細而緩慢地滑過,窸窸窣窣,聽在耳裡像是城市自顧自的低語,與此刻的自己好似無關。結界內,書頁與燈光晃過眼前,或坐、或俯身趴下、躺下,專注而慵懶地在書頁上揀選幾個值得收藏的字句與畫面。
「reading room」,顧名思義,一個為閱讀而存在的空間,由一旁街角 coffee & work 咖啡館店主 Miki 與 Yuan 經營。一張柔軟的地毯,兩櫃書籍,兩張小桌,四張木椅,十盞不到、足夠明亮卻不刺眼的燈源……一條步入書中世界的秘徑,便由極簡的方式打理而成。「極簡」不只是空間風格,更是兩人日常落實的生活態度——這竟也與 reading room 的誕生多多少少有些關係。「每次看完一本書,常常覺得丟掉、回收很可惜,但越堆越多也不是辦法,於是就想開設一個結合少量賣書的閱讀空間,把自己看過喜歡的書籍,推薦給下一個有緣人。」Miki 解釋。除了避免家中書籍堆疊,另一個開設空間的想法也值得令人思考:有感於如今人們把多數時間花在「看螢幕」這所謂現代人的「正事」上,實體書籍的閱讀習慣,已悄悄離我們遠去。
很多時候我們都找藉口說「沒有時間看書」。那麼,假設有個空間,每次踏進就是要「看書」,而它又是舒服、讓人放鬆的,我們會不會因為這個空間而漸漸找回閱讀的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都找藉口說「沒有時間看書」。那麼,假設有個空間,每次踏進就是要「看書」,而它又是舒服、讓人放鬆的,我們會不會因為這個空間而漸漸找回閱讀的習慣?
於是,這閱讀角落的輪廓便逐漸清晰。reading room 除了提供茶水、咖啡之外,也有酒類的飲品,「畢竟這裡的光線與氛圍,喝酒也不覺得突兀。結束營業的時間也不算早,通常是下午到八點,但有時也到凌晨一點,一個夜間閱讀空間的概念。」而空間內的小小設定:「不能穿鞋、要有地毯」也極為有趣,「因為『脫鞋』的規定,進來的讀者反而能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閱讀,放一張地毯,所以坐下、趴下甚至躺下都可以。」Miki 笑著解釋。看似是種「限制」,卻反邀人們以自在的步調拓展無限的閱讀姿勢,讓這一方空間因此而帶點個人的私密與隨性;形形色色的各種閱讀狀態,也成了 reading room 讀者們用「身體語言」寫下的一則則有趣空間敘事。
兩排櫃上僅約 30 本左右的書平放陳列而出,櫃下一排排棉麻布籃裡則收納著更多書籍。看似雜食類型的選書,卻也不難發現幾個關鍵字詞:「日本」、「美感」,呼應著 reading room 的調性。常跑日本的 Miki 與 Yuan,喜歡在旅途中挖掘各種二手書店。因為不偏好華文創作裡的「鄉愁」,兩人在村上春樹、夏目漱石、太宰治等人的文字裡爬移,喜愛其中講述的人性與情感;而日本文學投射在日常生活的美學,也成了空間選書的準則。從文學、哲學、再到裝幀設計極具美感的攝影集、生活設計類書籍,其中不少都是日文內容,「書的設計裝禎很美,或是本身企劃、編排的概念有趣,便忍不住買下來。」
放入這空間的都是我閱讀完也很喜歡、同時自己也足夠理解,能跟下一個讀者分享書裡有趣觀點的書,所以來看書的人多半是跟我閱讀品味比較相近的。若剛好你喜歡的書跟我滿像的,那就是個緣份(笑)。
放入這空間的都是我閱讀完也很喜歡、同時自己也足夠理解,能跟下一個讀者分享書裡有趣觀點的書,所以來看書的人多半是跟我閱讀品味比較相近的。若剛好你喜歡的書跟我滿像的,那就是個緣份(笑)。
除了時間,書籍也在 reading room 裡持續流動著。「每個階段有興趣的主題與偏好有些許不同,多多少少選書也會變動。」Miki 像是替自己當日的心緒用書本下個註解,把要放在櫃上的書隨心隨性陳列;擺放出來的選書少量而特定,也讓幾乎所有進來的讀者都不自覺把每本書拿起來翻閱——目光停留在一本書的時間更長,更能仔細閱讀其中的畫面與字句。
空間內不定期舉辦的小展覽,則像是 reading room 以閱讀為題寫下的短篇別冊記事。把「書」作為起點,Miki 與 Yaun 與不同的創作人合作,延伸書中的內容策劃成展覽;例如,去年年底圍繞兩位台灣詩人蔡季蓉、煮雪的人的詩作,結合攝影師簡子鑫的作品而規劃的《Luna—詩與攝影三人聯展》——一則關於月、關於它的神秘、關於它引人瘋癲的,語言與影像的虛實書寫。
展覽所圍繞的書,都是我們自己本身很喜歡的。辦展並非為了讀者,更多是為了這些自費出版的創作人。現在越來愈多創作人投入獨立出版,而 reading room 的小展覽則是把「獨立出版」這件事做更完整的延伸,讓讀者能藉展覽的形式,認識這些創作人與作品。
《Luna—詩與攝影三人聯展》。Image Courtesy of reading room.
展覽所圍繞的書,都是我們自己本身很喜歡的。辦展並非為了讀者,更多是為了這些自費出版的創作人。現在越來愈多創作人投入獨立出版,而 reading room 的小展覽則是把「獨立出版」這件事做更完整的延伸,讓讀者能藉展覽的形式,認識這些創作人與作品。
.空間私心推薦的三本書?
一是《A Private Tokyo: Travelogue》,「三度目的京都」。作者中島光行是一位攝影師,他覺得京都是個至少要去過三次才能慢慢理解的地方,便編輯了這系列概念強烈的攝影書。每一本中島以自己喜歡的特定主題作為內容:一本講述京都的傳統,如能劇;一本拍攝京都寺廟詩仙堂;一本邀請京都居民如設計師、書店老闆等談京都,並分享他們心底「最京都」的書。三本的尺寸、裝幀都不同,卻都很美;這些主題也並非大眾或遊客所熟悉的,也因此更顯示了他的勇氣與深思熟慮。有趣的是,中島自己把這系列創作歸類為「旅遊書」,但其實翻閱起來一點都不像旅遊書。這幾本作品展現了一種「書」編輯的可能性。
.空間私心推薦的三本書?
一是《A Private Tokyo: Travelogue》,「三度目的京都」。作者中島光行是一位攝影師,他覺得京都是個至少要去過三次才能慢慢理解的地方,便編輯了這系列概念強烈的攝影書。每一本中島以自己喜歡的特定主題作為內容:一本講述京都的傳統,如能劇;一本拍攝京都寺廟詩仙堂;一本邀請京都居民如設計師、書店老闆等談京都,並分享他們心底「最京都」的書。三本的尺寸、裝幀都不同,卻都很美;這些主題也並非大眾或遊客所熟悉的,也因此更顯示了他的勇氣與深思熟慮。有趣的是,中島自己把這系列創作歸類為「旅遊書」,但其實翻閱起來一點都不像旅遊書。這幾本作品展現了一種「書」編輯的可能性。
二是叔本華的《人生智慧箴言》。雖然這本看似與 reading room 有些突兀,但空間有時也有少量的哲學書。《人生智慧箴言》是從叔本華《附錄與補遺》裡擷取精華部分並做清晰說明;因為論述貼近生活各面向,所以算是他的哲學裡較為淺顯易懂、入門的一本。叔本華在其中討論著人生會面對的許多問題,從朋友、財富、名聲、親情、與他人相處等,像是一種面對問題時的指引。雖然內容有些偏激,但正因為偏激所以才令人覺得有趣。
二是叔本華的《人生智慧箴言》。雖然這本看似與 reading room 有些突兀,但空間有時也有少量的哲學書。《人生智慧箴言》是從叔本華《附錄與補遺》裡擷取精華部分並做清晰說明;因為論述貼近生活各面向,所以算是他的哲學裡較為淺顯易懂、入門的一本。叔本華在其中討論著人生會面對的許多問題,從朋友、財富、名聲、親情、與他人相處等,像是一種面對問題時的指引。雖然內容有些偏激,但正因為偏激所以才令人覺得有趣。
三是太宰治的《小丑之花》。太宰治是個有趣又奇妙的作家,閱讀他的文字時,讀者自己的狀態也必須是要「對」的:不能太謹慎,還必須要有一些放鬆。在這樣的狀態下接觸,便會欣賞他的文字、欽佩他的天才。但若不在「準備好」的狀態裡去讀,太宰治的文字則會難以進入,或是令人覺得疲憊。《小丑之花》有點像是閱讀《人間失格》的前篇,內容多為短篇,也因此不會那麼難以消化,卻依然能看出太宰治集瘋癲與天才、荒謬與純粹之處。若想認識或理解他,可以從這本開始。
三是太宰治的《小丑之花》。太宰治是個有趣又奇妙的作家,閱讀他的文字時,讀者自己的狀態也必須是要「對」的:不能太謹慎,還必須要有一些放鬆。在這樣的狀態下接觸,便會欣賞他的文字、欽佩他的天才。但若不在「準備好」的狀態裡去讀,太宰治的文字則會難以進入,或是令人覺得疲憊。《小丑之花》有點像是閱讀《人間失格》的前篇,內容多為短篇,也因此不會那麼難以消化,卻依然能看出太宰治集瘋癲與天才、荒謬與純粹之處。若想認識或理解他,可以從這本開始。
時間的滑動闃然無聲,以一種近乎低頻的方式,在空氣裡畫出看不見的圓,一輪一輪,將閱讀的行為包覆成一層薄膜。過於專注,而未發現暮色的陰影悄悄爬進室內,於是在翻閱書頁間,竟也閱讀到了幽玄深邃。時、分、秒,再過一小段單位的累積,便適合和著酒水將今日揀選的字句與影像吞入心底。把閱讀作為日常裡珍視的反覆練習,在螢幕閃爍的光芒與紛雜訊號中留白一段,偶爾將自己鎖入這透明結界,摺疊進書頁。reading room,獻給想安放獨自一人時光的閱讀私角落。
reading room
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 97 巷 1 弄 21 號
Opening Hours: 不定期開放,依 reading room Facebook 公布時間資訊。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城市與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