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6.2 坪的住家,注入無限的幻想空間:Park & Tiny House

Photography/ Satoshi Shigeta.
Images Courtesy of Niko Design Studio.

有些關於住家的想像幾乎像奇異的悖論,比如打造愈多收納櫃反而愈找不到東西、房屋尺寸規模未必與日常舒適度或幸福度成正比。當諸般禪機密密麻麻,織就一面關於生活的繽紛遐想,若翻來覆去地細細凝視,當光線恰好嵌合心境照入經緯之間的縫隙,從未想過的體悟也許就會突然湧現。

無論占地多廣、裝潢何等堂皇,生而為人的軀體尺度仍始終如一,日常足跡所及的範圍終究有其極限,與其和遙遠的灰濛濛閣樓相忘於江湖直到過年大掃除,不如效仿著名自由撰稿人都築響一在《日常東京》中描述的「Tokyo Style」:「只要能在喜歡的書店或服裝店、餐廳、酒館旁找到一個小房子,整條街連帶也變成了自己家的一部分。」這種可以日日問候家中角落和窗外花鳥、記得自己布置的每一幅彩色織毯和相框、從來不讓物件蒙塵或失去熟悉氣味的生活,就是建築團隊 Niko Design Studio(ニコ設計室)設計出無隔間住宅 Park & Tiny House 的初衷。

Niko Design Studio 向來擅長以設計巧思拓展小建築的居家空間感,宛如空間的魔法師;即使住家位於地狹人稠、建築面積有限的城市,也能打造出既符合屋主需求與生活習慣、又能盡情享受生活樂趣的住家。而團隊在東京西荻窪站附近打造的 Park & Tiny House 彷彿一首小步舞曲,起居韻律輕巧地打通分野的固有概念——置身其中的屋主如切分音般時而落在「2.3 層樓」看書,時而在「-0.5 樓」彈琴,任由四季流轉決定每天喝茶時欣賞的景致。

有別於壁壘分明的住商分區地域,與吉祥寺相鄰的西荻窪鄰里鬆軟而靈活,在地小店和住家交織成輕鬆愜意的街區氛圍。後方面向公園的 Park & Tiny House,儘管基地僅有 10 坪,建築面積更只占了 6.2 坪,在地上 3 層加地下1層的木造樓體內,卻長出超乎想像的豐富機能。

比起豪宅,小房子更有幻想空間!

比起豪宅,小房子更有幻想空間!

脫下鞋子,收進兼具穿鞋椅與收納功能的窄長凳下,一踏進 Park & Tiny House 就有種不由自主地受空間牽引的感受,長短、方向皆不一的階梯宛如開放式問題——不只提供動線的進退和空間的上下依據,亦充滿轉換視角的靈感。

迎接主人或賓客進門的第一個場域並非客廳,而是位於半地下室、完全由暖色木頭包覆的鋼琴室;但視線只要微微往上移動,就能透過正上方的起居室直接看進公園。迴環著拾級而上,成多邊形的餐廳兼廚房逐漸現身,直到轉過身來再度向上,一路暢行的視線才會在屬於私領域的 3 樓寢室前輕輕止步。

絨毛玩偶倚著鮮豔靠枕盡情享受天光,根據使用場所量身打造的手工地墊、按需求層層堆疊的不規則書櫃、在牆面與窗櫺接壤處特地鑿的拱型淺壁龕……從地下 1 樓到頂樓露台,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散落在垂直計算近 33 坪的樓地板上,而屋主獨有的美感和想像力,又朝抽象的境界開拓了另一種維度。

關於這幢小房子,建築師的設計思維饒富哲理:「比方說,坐在公園裡的小涼亭時,與其說『我在涼亭裡』,感覺實際上更接近『我在整座公園裡』。」家屋如同人的化身,而日本向來講究節制有度的存在之道,因此建築師索性直接任由大公園與街道包覆 Park & Tiny House,在保有隱私的同時,不只依公園的遼闊景色而居,更有「住在公園內」的趣味體感。住宅仍是令人安心的堡壘,與外界的隔閡卻消散在街道上的笑語中,就這樣以街區為基地,真實地生活在整個城市裡。

關於這幢小房子,建築師的設計思維饒富哲理:「比方說,坐在公園裡的小涼亭時,與其說『我在涼亭裡』,感覺實際上更接近『我在整座公園裡』。」家屋如同人的化身,而日本向來講究節制有度的存在之道,因此建築師索性直接任由大公園與街道包覆 Park & Tiny House,在保有隱私的同時,不只依公園的遼闊景色而居,更有「住在公園內」的趣味體感。住宅仍是令人安心的堡壘,與外界的隔閡卻消散在街道上的笑語中,就這樣以街區為基地,真實地生活在整個城市裡。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設計與建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