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Harold de Puymorin.
Image Courtesy of A Work of Substance.
法國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的群峰間,一座木屋如同膜拜雪山的虔誠朝聖者,沉靜、祥和地矗立其中。這座由設計團隊 A Work of Substance 打造的「Chalet Nê」,結合當地傳統建築、東方哲思的靈性與美感,和周遭的自然地景和諧共生。「Nê」在當地的薩瓦方言中意為「雪」和「巢穴」,正如其名,Chalet Nê 如一片潔白雪花安嵌在山林間,如同一道靈魂之門,為居住者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Chalet Nê 的設計承襲傳統阿爾卑斯山居的建築特色,以石砌底層、松木板覆蓋頂部,加上鋪有落葉松木瓦的傾斜屋頂,簡樸外在的掩映下,室內的靈感則借鑒了藏傳佛教,利用回收木材、精細的手工細節和充滿韻味的古董擺設,展現了東亞文化的藝術性和精神性——似是懸浮在阿爾卑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映射出一個極富文化層次的內在世界。


室內空間以雙層挑高的客廳為核心,山形屋頂輪廓呼應起伏的山稜線,清晨曙光從窗戶灑落,在室內映照出白皚雪色,與石灰牆面交織出細膩的紋理與陰影。壁爐上方懸掛著攝影師 Shouya Grigg 以木炭與微噴印刷(Giclée print)在和紙上創作的霧靄山水作品,朦朧的畫面如同遠山的低語,替起居間注入靜謐、深遠的氛圍。布面沙發、手工編織地毯與棉麻靠墊,無一不散發著溫暖的質感,呼應著三面窗外壯麗的皚皚山景;一個來自中國湖南的漢代深灰陶罐,圓潤的線條與色澤,在光影間展現出歲月沉澱後的深邃。






廚房與餐廳連接著客廳,三個公共區域自成一片開放的格局,將空間開闊性拓展到極致,也讓各個空間的流動如山中溪水般流暢自如。廚房區大量的古老松木穿插著石材,悠然道出時間刻鑿的足跡,也溫潤了室外的冷冽景色;質樸的茶具、食器與盆景妝點於餐桌與檯面,佐以由設計團隊打造、模擬月亮週期的「La Lune」黃銅壁燈,其如月光般柔和的燈光,替空間增添了些許靈性,瀰漫著優雅的侘寂氣息。







無論置身哪間房,Chalet Nê 處處都隱藏著一段段關於古老文化的故事。沿著樓梯而上,二樓的雕刻欄杆是對不丹杜克耶爾宗寺(Drukgyel Dzong)的致意;牆面上,一幅描繪櫻花園景色的 17 世紀巨幅日本屏風,替廊道增添華麗的調性,呼應著樓梯旁的西藏行李箱,紋理間隱約可見古老工匠的手藝,令人遙想起西藏寺院的修行氛圍,像是對精神世界的一次深沉致敬。

設有衣帽間、衛浴和桑拿室的主臥,亦以各種古董擺設與藝術品妝點,日本藝術家長谷川幾与(Kiyo Hasegawa)的抽象畫作、古董手工和服懸掛於牆面,穿插著散落於四處的中國婚禮籃、木桌、食籃、酒壺與紅漆皮鴉片枕等老件,以悄然無痕的方式,替空間注入古色古香的東方色彩。床頭上方一幅日本屏風,以金箔勾勒出自然景緻,讓人恍若置身東方山水畫,與窗外的阿爾卑斯山景色形成對話。從中國、西藏到日本……每一件藏品彷彿在各角落吟吟低語,它們不僅僅是裝飾,也是屋主一家自身文化與記憶的具象化,如吟遊詩人般述說著遙遠的故事。






在藏傳佛教文化中,雪山反射的光芒被視為智慧與啟迪的象徵,指引修行者走向開悟之路;而在 Chalet Nê 裡,光線的引入也同樣重要。另一間睡房中,除了同樣擺放著矮桌、編織籃等古董家具,一扇天窗篩落著溫柔流淌的日光,伴隨青銅香爐的裊裊煙香與窗外雪景,耳邊似乎響起藏族詩人密勒日巴的詩句:「白雪皚皚的山巔是我的庇護;清風吹拂的高崗是我的坐席;無盡的星空是我的明燈,我心無懼,天地為家。」恍惚間,仿若走進牆上 Shouya Grigg 描摹的霧靄雪山——空間裡迴盪的盡是對山群的崇敬。








下層的室內游泳池是能盡情享受冬日午後的秘密空間,水面仿若一面靜靜流轉的鏡,映照著窗外雪色與天幕的交融,幽微、沉靜的氣息隨水氣瀰漫於空氣,靜謐的氛圍適合靜心、冥想與放鬆。




如同一場以設計與藝術譜寫的感官盛宴,Chalet Nê 不僅是一個度假居所,也是一處生活與靈性的庇護所。A Work of Substance 將阿爾卑斯山的自然之美,與東方內斂悠遠的美學相結合,為居住者帶來一場穿越文化與時空的旅程;每處轉角、每片光影與每件收藏,凝結成獨一無二的生活美,彷彿低聲傾訴這座山居故事。而這些故事,最終都匯聚成一首關於光陰流轉的詩篇,靜靜迴盪在群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