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鋼鐵廠新面貌:設計師 Jonathan Tuckey 位於北倫敦的宅邸
by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的土地冒出大小不一的工廠,在金屬冰冷的碰撞聲中,工業的火炬在黑夜中迅速蔓延,點亮了重複了千年的黑暗夜晚,使之變為白晝。詩人布雷克形容這些工廠、烤爐、鋼鐵廠是撒旦的製品,永恆的死亡與地獄。現在的我們回頭看那段過往走入歷史,當年冶鐵的燙熱早已退去溫度,冷卻,烙下一個冷黑的鮮明記號。
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的土地冒出大小不一的工廠,在金屬冰冷的碰撞聲中,工業的火炬在黑夜中迅速蔓延,點亮了重複了千年的黑暗夜晚,使之變為白晝。詩人布雷克形容這些工廠、烤爐、鋼鐵廠是撒旦的製品,永恆的死亡與地獄。現在的我們回頭看那段過往走入歷史,當年冶鐵的燙熱早已退去溫度,冷卻,烙下一個冷黑的鮮明記號。
就當倫敦時裝周進入尾聲,一場澎湃激昂的動態畫展正熱烈展開,鮮明色彩流瀉,風趣迂迴的大膽印花,揮灑筆墨的視覺震撼,宛如沉醉於畫中心情意境,這一切創意狂想來自 Paul Smith 2016 SS 時裝秀。幽默叛逆是大家對Paul Smith 既定印象,但本季收斂起少許幽默感著重在線條剪裁,其中更令人注目的是野獸派畫風表現。與畫家 David Hockney 合作,將睽違許久的野獸派風格重新搬上檯面,回顧風格創始人 Henri Matisse 大膽色彩、不拘線條與風趣的結構創作。
不管影像、音樂或是旅行,任何關於生活片段記憶,都是設計師從自身體驗、感受中得到創作靈感。而對於旅英設計師詹朴來說,富有故事畫面的回憶更帶有凝聚力。經過多年淬煉,APU JAN 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顯著,一貫簡潔優雅品牌風格,在眾多前衛、強烈競品中脫穎而出。揮別過往,本次系列作品輪廓剪裁與材質相較於過往更加突破創意,著重春夏輕盈布料與花卉的展現。
旅英新銳設計師田明彬以「明」字中間取音 MING 為個人品牌,連續 6 季倫敦時裝週沉穩的經歷,展現品牌漸趨成熟的理念與執著。2012年倫敦藝術大學女裝設計系畢業後,入選 英國 Fashion Scout SS13 Ones To Watch,並於 2013 年春夏系列以新銳設計師之姿首度登場倫敦時裝週初試聲啼。
繼上次走進倫敦藝術家 DIEGO DELAS 的工作室,這次訪問 Miho Sato小姐,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在倫敦已經生活二十幾年;她從小學習日本書法,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畢業後才決定要學習純藝術。除了日本以外,倫敦就是她第二個家,幾乎沒有離開過倫敦。
想像力並不是一個能夠輕易描繪或是可以被感受出來的東西,但是美國藝術家 Joseph Cornell(約瑟夫.康奈爾),卻能夠透過巧手創造各式各樣的超現實劇場,讓觀眾可以在小小的木箱中,隔著玻璃,看著想像力恣意飛翔,就像是某段旅程的縮影。但很難想像的是,這些和歐洲情懷的物件,是他在美國收集得來—因為他從未離開過美國,終其一生和母親以及身體受到挑戰的弟弟住在紐約,在小小的地下室慢慢拼湊出他的宇宙。
一直想要採訪有工作室的藝術家,為什麼呢?可能是做這件事本身就有一種超脫人群的非現實感,絕大部份的藝術…
人體作為思想與情緒的載體,讓我們透過服裝或飾品設計去加深自我內在的認知與探索,強化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如果要選一個最喜歡的出版社,Hoxton Mini Press 會是我名單上的首選。 …
今年倫敦聖馬丁大學部的服裝設計系畢業班級中,有個低調的首獎得主,來自台灣高雄的 — 胡乘祥(J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