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熱鬧當室友!紐約共享生活公寓 WeLive

大門前,擱著不同尺寸、五顏六色的鞋子。進到客廳,四五人正興致高昂地聊著當紅影集。轉身入香味四溢的廚房,有兩個人正在為十幾個夥伴準備晚餐。這裡不是大學宿舍,這裡是共同生活圈(co-living space)。共同生活圈的核心價值與近年來如雨後春筍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相仿。在現今共同工作空間的盛行潮流裡,WeWork 可說是提供共同工作空間的先鋒企業,理解到「整個世界都是我的辦公室」的世代裡,人們將不再藉由傳統消極的居住模式聚集在一起。在共同生活圈裡,大家不只能夠與各行各業的人交流工作,還能進一步分享生活。這是 WeWork 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你不必被定居處侷限,更可以在大都會裡用便宜的租金,享受客房服務、私人空間、以及與三五好友搭伙食的樂趣。

 

WeLive_2

 

WeLive_7

 

於是,WeWork 在紐約華爾街創立姐妹公司 WeLive,專注經營共同生活圈,也重新排列組合了宿舍與飯店的意義。WeLive 是擁有飯店品質的宿舍生活,也是擁有宿舍活力的飯店。四層樓的建築內,除了原本 WeWork 的員工入住以外,其餘樓層則收納共 200 單位的住宿空間。藉由多人共同承擔居住空間,WeLive 能夠將房租壓到一人一個月 1,375美金。相較於紐約市平均一間單人雅房就要 3500 美金左右(數據參考自 rentjungle.com)的房租,共同生活圈吸引了不少嚮往在大城市發展的年輕人,以及需要在多個城市間移動的現代遊牧民族。每個月 125 美金的福利設備費用,便能享受鬆軟乾淨的被單、沐浴設備、網路、第四台、完善的廚具,以及總是備好飲料和啤酒的冰箱。重視分享和交流的 WeLive,也在公共空間裡舉辦不少社區活動,例如搭伙、烹飪課、健身課、甚至亞洲盛行的卡拉 OK。他們甚至開發了 WeLive app,就為了讓居民能夠輕鬆與彼此保持聯繫。「在這棟公寓裡,人們更能夠彼此連結,這是舊式社區無法做到的。『We 社區』在彼此成為鄰居的人群間,尋找和搭建友誼」,WeLive 的發言人解釋,「我們複製郊區社區的舒適與安全感,並在其中添入大都市的生命力。」

 

WeLive_6

 

WeLive_3

 

WeLive_5

 

年輕人尋找室友一起負擔生活費已是司空見慣,但在薪資不漲房租卻不斷飆升的時代,學生和剛出社會的菜鳥不再是唯一需要室友的族群:自 1980 年代起,18 至 35 歲擁有室友的人數翻了兩倍之多。在房價肆無忌憚飆漲的大都會,人們逐漸將房屋視為一種「服務」而非不動產。而 WeLive 這樣的公司,便是提供一種居住生活的服務。「這種(共享生活的)概念是在另一個層次上提供人們更富足的生活」,WeLive 團隊表示,「就像 WeWork 透過對工作、共享空間服務、社群和社區互動的不同想像,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而 WeLive 則讓你選擇一個史無前例的生活方式。」

 

WeLive_8

 

WeLive_4

 

WeLive_9

 

這種史無前例的生活方式除了為人們在扭曲的房地產市場另闢解決之道,還能從中看出現代人與工作、生活、和他人的關係已經改變。共同生活圈彈性且便宜的租金應允我們在各處生活的渴望,畢竟人們不再為了同一份工作付出 40 年的心力和歲月。我們離家工作,卻不再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門前。不再需要回到媽媽留下來的碗盤和廚房,不再需要回到藏有學生時期日記的書桌前。我們更換租約、更換居住地,好讓棲息處跟著工作走。「我不擁有什麼」,一位同樣也是經營共同生活圈的公司負責人說。「現在,經驗已經比擁有物來得重要了。」老爺爺可以從儲藏室翻出古董見證歲月,而現代人藉由打卡記錄與萍水相逢的朋友分享生活經驗。WeLive 則聲明:「藉由專注打造社群功能和提供彈性的房屋策略,WeLive 讓人們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WeWork 展現了不一樣的未來生活藍圖,同時,我們也能藉此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值得專注的重要事情。

 

All Images via dezeen.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生活風格與藝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