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研究所|鹽罐裡的真實:從《鹽的代價》到《Carol》,Patricia Highsmith

色.情研究所是這樣的一個密閉空間;這裡望眼即黑,腳踏無聲,但它保有一扇電影的窗,用來窺探這個世界的色(外貌)與情(記憶)。然後寫下、記錄下它的完整可能。例如殘酷,例如慾望,例如脆弱,例如幸福,例如懸念,例如生,例如死,例如愛,例如愛愛,例如愛愛愛愛。例如那讓人沈溺於好奇卻又無法看見的色情。

「有天早上,在噪音與交易的混亂中,走進來一個身穿皮草大衣的金髮女人。她走到娃娃櫃檯,臉上帶著不確定的表情(她該買娃娃還是其他東西?),心不在焉地把一雙手套往一隻手上拍。或許我注意到她的原因,是她獨自一人前來,也可能是因為貂皮大衣很稀少,也可能因為她一頭金髮散發出光芒。我拿給她看了兩、三個娃娃,她帶著深思熟慮的神情買下一個。我把她的名字和地址寫在收據上,這個娃娃要送貨到鄰近的州。整個交易沒什麼特別的,那個女人付完款之後就離開了。但我腦中出現了奇怪、暈眩的感覺,幾乎要暈倒,同時精神又非常振奮,彷彿看到某種意象。」——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1989, 《Carol》後記

 

The Price of Salt. Image Source: Lynn Cinnamon.

 

1948,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1952 年,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出版了她的第二本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故事靈感取自她在 1948 年的聖誕節前,與一位陌生女子的短暫交會;據她所說,那是一場「熱病」的開端,病後不久她便完成了這本小說。《鹽的代價》是個平實的故事,它不見海史密斯最為擅長的驚悚筆觸,也沒有擾人的道德挑戰,甚至還留有年輕作家用字過度的拙氣,叨念於自己;但這都不妨礙這故事的傑出,她看似散落的心緒與觀(聽)覺的描述,都經由讀者最為細節的感官(記憶),凝結成最為細微的鹽粒,每粒鹽都由它獨特的方式連結成各自的雪景,讓字句之中活出一個貼身的真實。

 

The Price Of Salt_patricia highsmith
Patricia Highsmith. Image Source: Lynn Cinnamon.

 

海史密斯接下來的一生都在寫著犯罪,她的每個罪犯都有著澎拜的內心,每個內心都有這樣「熱病」關聯——執著、貼近於病態的細節,不時擾動讀者;她成為上個世紀最為懸疑的小說家,行走於人性畸零的狹縫,用筆尖鑿出快意且畸麗的火花,直到某個引信被觸發了,世界鬆動了、崩毀了,然後世界之中又會長出一個世界,告訴我們一個自由的可能。

 

海史密斯向我們引了一個頭,用故事打開一道界口,然後轉身走進了故事。

 

1996,菲利斯.納吉

 

1989 年《鹽的代價》更改為原名《Carol》再版,1996 年由摯友菲利斯.納吉(Phyllis Nagy)開始改編的同名劇本,電影投資卻始終乏人問津,納吉也數次放棄寫作,十八年之後終完成。

 

納吉保留小說三幕的結構,減少懸疑的部分,並琢磨更多 Carol 這個角色的背景。Carol 有天在百貨公司遇上了一個專櫃女孩,幾天後女孩寄來一張卡片與她留下的皮手套,她開始與女孩見面試探著女孩對自己的情意,吃飯、答謝、旅行,一點一滴地累積,一步一步地接近,直到兩人因現實際遇關上了連結。Carol 是個社交圈子的貴婦,她看似幹練、聰慧,有個美好的家庭、豐富生活的總總,以及備受矚目的交際,但同時也面對諸多的壓抑——家庭的壓抑、社會道德的壓力、害怕失去一切的壓抑、無法喜歡去過這樣生活的總總壓抑——讓她必須用一個成熟體面的方式來處理掉自己,包含愛與本質的自己。

 

Carol 因為一段婚外的關係才拾起一個生命的命題,什麼是愛?為何去愛?如何去愛?亦或,什麼是自己?為何自己?如何自己?當現實被切開一道神秘的入口,它的危險未知閃現了一個可能的自己,該選擇義走進或背離?亦或是走進或背離更後來那個完成或失去的自己?

 

Carol. Image Source: IMDb.
Carol. Image Source: IMDb.

納吉用平淡的敘事接近海史密斯用其一生的提問,讓這個愛情童話增添了多了一些時間的深度,或許也是完成海史密斯未曾提筆的故事。

 

2014,陶德.海恩斯與愛德.拉赫曼

 

2014 年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接手《Carol》的拍攝計畫,開拍前便設定了一個清楚的議題:「如何用影像表達書中普世性的愛?」在兩個文字巨匠之後,海恩斯也不這麼計較文字說了什麼,或是文字沒說了什麼?而是聚焦當文字成為了什麼?那個什麼就成了一道永遠貼附著我們與這個世界之間的什麼。

 

海恩斯是個鍾情於膠捲的導演,從《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開始,他就將電影留在膠卷的時光,臨摹一個剛進入色彩的時代,在某種材質溫度,尋找一個世界理想的存在。然而,海恩斯卻也不僅如此,他用這個色彩的糖衣來拼接完美表象,卻又處處扯開縫隙,引人窺探。他知道電影是這樣一道窺探的縫隙,框限感官在一個扁平的隔離,人就用一個更大的提問,搜索隱現的一切,並賦予著可能的意義。所以他將故事切割成一個個碎裂的訊號,平散在戲劇的時間軸線,隱去了一些、放大了一些、重複了一些,然後一個什麼就悄悄的蔓延開來,將人給拉進,濾掉世界的龐富去感受一個更大的存在。

 

Carol. Image Source: IMDb.
Carol. Image Source: IMDb.

海恩斯在《Carol》中並沒有過度這樣的才氣,他只是用最極致簡單的方式來組現一個可能存在的世界,讓那個世界收納普世的投射;他與攝影師愛德.拉赫曼(Ed Lachman,同時進行時代劇《幻世浮生》的拍攝)收集了大量 50、60 年代的街頭攝影作品來理解那個時代的觀看。他們在 Saul Leiter 隔窗拍攝的影像中,找到「海史密斯式」的隔離感 ,並加強膠捲負片(Color negative)中的顯色來建構溫度;視覺被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主觀一個愛戀的世界,它從最細小的噪點(Noise ,膠捲片中無法控制的雜點),組成一個表情、一片車窗的投影、一個皮草衣料的質地,騷擾般的跳出故事,如一張素描的筆觸走出符號的層次,賦予獨一無二的靈性;海恩斯與拉赫曼捕捉到膠卷特有的魔力,它以貼近夢境的質地出現,觸碰到邏輯之外的「東西」,那有著自身存在的理由,並且懷抱希望,如同一瞬的相遇。

 

Saul Leiter: Taxi, ca. 1957.
Taxi by Saul Leiter, 1957. Image Source: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Carol Brown by Saul Leiter. Image Source: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Carol_2
Carol. Image Source: IMDb.
Carol_3
Carol. Image Source: IMDb.

電影只是靜悄悄地走過,它說了什麼,留了什麼都不是踏實的真相,而它陪我們走過了什麼?感受了什麼?理解了什麼?

 

電影是什麼?或是愛是什麼?

 

它也許會是當特芮絲(Therese)坐在那通往林肯隧道車中的那個片刻:「她希望隧道塌陷,奪去他倆的性命,這樣她們的屍體會被拖出來的時候,還是同在一起…」

 

Image Source: IMDb &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 Lynn Cinnamon.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電影與藝文文章。

More from 橡皮擦先生

伊斯坦堡的華麗鄉愁:SOHO HOUSE ISTANBUL

一如作家奧罕.帕慕克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