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人挑片|「電影聊深了,其實就是在聊自己的心」,劇場演員/作家鄧九雲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適逢 2017 台北電影節即將展開,Polysh 在書寫、音樂、表演藝術與攝影等等領域,邀請幾位愛看電影的創作人,談談他們心中的「電影之愛」。一天一位創作人挑片,分享他們如何「看電影」。

鄧九雲,從她穿梭舞台的身影,或是寫實、柔軟的筆鋒,看見流轉於城市裡緩慢而堅定的女性身影;身為劇場演員也身為書寫文字的作家,她以近乎赤裸、獨白卻依然帶有「表演」性質的方式,剖析著人與人間膠著細膩的情感——就像一把梳開頂上萬千髮絲的梳子;表演、書寫時,緩慢梳理,真切地緊貼那游離浮動的思緒與情感,試圖打開一個個結;梳完了,也就平順了。Slowly, but surely. 向陌生的觀眾與讀者以如此親密的方式展現自己,其實是有一點危險的。然而,她卻認為這是她身為演員/創作人的一種「使命」。「電影聊深了,其實就是在聊自己的心」因為曾被她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這段話而觸動,這次我們與九雲聊聊,對演戲比一般大眾更為貼近的她如何「看電影」;而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她所期待的作品又有哪幾部。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看電影對我來說像是三餐攝取一樣自然,不同類型的作品就像不同口味的飲食習慣,東方口味或西式料理,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對一般人來說,電影可能只是消遣或休閒。但因為我已經確認現在自己想做的就是表演藝術,所以於我而言電影是一種養分。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看電影對我來說像是三餐攝取一樣自然,不同類型的作品就像不同口味的飲食習慣,東方口味或西式料理,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對一般人來說,電影可能只是消遣或休閒。但因為我已經確認現在自己想做的就是表演藝術,所以於我而言電影是一種養分。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鄧九雲,演員、作家,著有《Litte Notes》系列、《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
「電影聊深了,其實就是在聊自己的心」,與創作切割不了的觀看方式

「看電影、閱讀與看劇場,這三者對我來說都是同一種東西。」將看電影比喻為三餐攝取的九雲,視電影為比娛樂更貼近生活的飲食,「對一般人來說,電影可能只是消遣或休閒。但因為我已經確認現在自己想做的就是表演藝術,所以於我而言電影是一種養分。」

或許因為我觀看的習慣可能比較奇怪,也或許源自我的多重身份,所以切入的角度不同。看一部電影,不論是哪種電影,不論評價好壞,我總是看著我可以『得到些什麼』的部分。

訪談過程裡,九雲的這段話總讓人想起已逝作家 John Berger 在《觀看的方式》一書裡提到的,「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在九雲的「注視」裡,她看電影的方式與她的經歷、使命極為緊密。從模特、電視、再到英國學習表演、戲劇,進而安放自己於舞台劇場與書寫裡,電影這養分不只是生活的滋潤,更是創作來源。「剛開始投入劇本創作時,我就清楚地理解到,其實是企圖用我最擅長的文字分享出來,讓它成為一個故事;而隨時間累積,希望這些東西有天能以影像或舞台劇呈現。」讓觀眾與演員都能產生共鳴,不那麼抽離,貼近真實生活的發生,關於人性的故事,這些成了她在文字與劇本創作上的挑戰。也因此看電影時她著重的便是劇情,「不管是討論人性、親情、愛情各種感情。通常這樣的電影作品,無論是世俗的想像——即便有時因為文化而可能觀眾會忌諱——或是演員為了作品本身投入的情緒、思緒轉折,都是種值得的挑戰。」

「身為這樣的創作人,就必須去經歷一些事物,不能讓自己過得太舒服(笑),要嘗試著一直思考。」以這樣的方式看電影,更因為她自覺的「使命」,「演員的使命,就是讓靈魂進入到自己的身體——『真實的情感』很重要。許多演員所追求的,就是像『靈魂降臨』的時刻。像是被角色附身,達到一種如惡夢初醒、一切正發生的狀態。這是一個真實的時刻,但那同時也很痛苦,因為我很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受傷。」以她自己來說,正因投入著大量時間、情緒與生命在裡面,那過程其實是辛苦、甚至痛苦的。「當我創作時,心裡便會想起這些看電影、閱讀、劇場的養分,將它們逐漸累積、轉化。」

不同類型的作品,就像不同口味的飲食習慣,「但不論是東方口味或西式料理,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有時走進電影院或  DVD 出租店,即便我還不知道自己要挑選哪部來看,但心中都明確知道一個方向:『我今天就是要看美國片。』、『我今天就是要看愛情片』(笑)。」幾乎各種類型電影都看的她,其實除了她予人形象的藝術作品之外,也觀看大量商業導向或好萊塢的電影,「尤其看到完成度很高的電影作品,其實是很羨慕的。一部完整度很高的電影,角色的美不只是外在呈現,而是深觸到內心,而這些除了演員的努力之外,更是導演與攝影、燈光等等每個環節共同努力的成果。」自嘲對於電影裡的「不好」是怎麼發生的很難意識到,九雲卻對完成度高的作品有著獨屬她自己的想法,「通常完成度高的作品,光影都是很不錯的。這幾年我對攝影很有興趣,也發現在電影裡光影扮演很重要、甚至一切的關鍵——它們能帶出靈魂,電影也是光所記錄下來的。導演如何在光裡找到角色,某種程度也是展現她/他如何愛這個角色,對作品勢必有很深的情感聯繫。」

愛上電影的時刻,《小太陽的願望》

「第一次愛上電影是動畫卡通耶(笑)!」回顧第一次看電影的印象,九雲忍不住大笑,「我很喜歡《小姐與流氓》,那時候還買了錄影帶,印象很深刻。因為我從小並不太喜歡看電視劇、卡通,但這部真的讓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一直盯著螢幕看,這大概 90 多分鐘的動畫帶給我影響滿深的,其實到現在幾乎任何動畫電影上映,我都會進電影院看。」直到中學時期,藉由老師們指引、分享,看了《北非影碟》與《亂世佳人》,「我很著迷裡面的女性形象,有種『天阿!他們怎麼可以把女人拍得這麼美。』的感覺。在那之前九雲也看過不少電影螢幕裡許多東方的女性,「她們也很美,但那種美總有種距離,好像與自己比較不相關。但這兩部電影的女性,卻讓我有種想要與她們『相似』的心情,有點嚮往。」就算劇情已經不太記得,但九雲依然對那種「美」記憶猶新;「可能有點像是媽媽們的年代,對演員林青霞、張曼玉的嚮往那樣吧(笑)!」

大學後則開啟了恐怖片的開關,「我瘋狂地看恐怖片、鬼片,而且只看東方的,像日本、韓國、泰國,幾乎看遍了所有的恐怖片,直到看了一部泰國的《鬼影》被嚇到,就再也不敢繼續看了。」在這過程當中,九雲也沒有中斷看其他類型的藝術電影,只是那衝擊不像鬼片帶給她這麼大。而談到自己一定會不斷重看的作品,「一定是導演 Jonathan Dayton 與 Valerie Faris 的《小太陽的願望》!」這部電影是種契機,讓當時的她開始認識、愛上日舞影展,「那陣子日舞影展入圍挑選的作品我都很喜歡,覺得這個影展挑的作品劇本都很不錯,在裡面都會找到自己很喜歡的電影。而《小太陽的願望》也是即便低成本,但劇本很完整、很好的電影——簡單、詼諧好笑,卻又讓人很感動,而其中又有耐人尋味的意涵,令人難忘。」它甚至開啟了她的理想與目標——「如果我這一生可以寫出像這樣的劇本,那我真的此生無憾(笑)。」

2017 台北電影節期待的作品

一是《曼菲》。這部片我是非常有興趣的,現代舞雖然它看似沒有一個特定的規則,但其實觸動心裡的某部分是大家都懂的。

一是《曼菲》。這部片我是非常有興趣的,現代舞雖然它看似沒有一個特定的規則,但其實觸動心裡的某部分是大家都懂的。

《曼菲》|陳懷恩|2017 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入圍。攝影/劉振祥,雲門基金會提供。羅曼菲,自大學時期翩然起舞、赴紐約學習現代舞、返台於舞蹈系培育提攜年輕舞者、擔任雲門舞集二總監、以迄學生布拉瑞揚在台東設立舞團。她的現代舞獨樹一幟,桃李天下、處處舞踏,「為了讓多一點人跳,她為學生創作了多支大型舞作」。病痛臨終她仍在彩排最後一支舞作,既是白蛇也是黑天鵝,一襲舞衣從黑褪淡至灰;當年一鳴驚人的《輓歌》裡,她已永恆獨舞,旋轉不止。繼二部文學紀錄片之後,陳懷恩執導了此部舞蹈紀錄片,呈現其對羅曼菲這位早逝台灣舞者的不捨與呼喚,訴說她文學出身、翩然旋舞的一生。

《29+1》|彭秀慧|2017 台北電影節「亞洲稜鏡」。林若君,人生一路打理得當,職場成功的都會女性,屆滿30歲之際,一切卻逐漸失控;黃天樂,人生看似不著邊際、苦無出路,圓滾滾的身材卻總是笑容滿面。兩個香港熟齡剩女,因一次搬家、一本日記,開始融入另一場人生。改編自同名舞台劇,導演從劇場跨界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以八、九◯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刻畫歷史感,是對時代的致敬,也是緬懷。

二是《29+1》跟《強尼凱克》。《29+1》原本是舞台劇作品,是導演彭秀慧自導自演的作品,所以原本從去年就已經知道這部電影的一些訊息。加上導演與我的背景有點相像,所以很好奇她如何把舞台劇的劇本轉化成電影。這部作品我看的反而不是在演員,而是在導演如何調整。因為舞台劇只能線性展現,但電影可以透過剪接呈現回憶過去的情節等等,所以講故事的方式會完全不同,很好奇她會如何調度。而劇情是有關邁入 30 歲的兩個女生,所以與現在的自己似乎能有些共鳴。《強尼.凱克》則是對導演黃熙有點好奇,因為她是侯孝賢導演公司出來的,這是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滿期待的。

《強尼.凱克》|黃熙|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台北電影獎」入圍。男人幫人修房子,但他似乎居無定所。男孩有亞斯伯格症傾向,每天照著母親寫的備忘紙條按表操課。養鸚鵡作伴的獨居女子,經常接到要找強尼的不明電話。強尼不見了,然而在台北這座都會叢林裡,不見的豈止是強尼?追隨侯孝賢導演多年的新銳導演黃熙,首部作品既有侯氏招牌的耐心淡定,也有年輕創作者眼中的當代脈動與失落。角色漂移於充滿偶然與巧合的日常之上,慵懶舒緩的節奏、靜候旁觀的視角,表層底下不輕易洩露的殘缺。堪稱是當代版的《千禧曼波》。

二是《29+1》跟《強尼凱克》。《29+1》原本是舞台劇作品,是導演彭秀慧自導自演的作品,所以原本從去年就已經知道這部電影的一些訊息。加上導演與我的背景有點相像,所以很好奇她如何把舞台劇的劇本轉化成電影。這部作品我看的反而不是在演員,而是在導演如何調整。因為舞台劇只能線性展現,但電影可以透過剪接呈現回憶過去的情節等等,所以講故事的方式會完全不同,很好奇她會如何調度。而劇情是有關邁入 30 歲的兩個女生,所以與現在的自己似乎能有些共鳴。《強尼.凱克》則是對導演黃熙有點好奇,因為她是侯孝賢導演公司出來的,這是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滿期待的。

《29+1》|彭秀慧|2017 台北電影節「亞洲稜鏡」。林若君,人生一路打理得當,職場成功的都會女性,屆滿30歲之際,一切卻逐漸失控;黃天樂,人生看似不著邊際、苦無出路,圓滾滾的身材卻總是笑容滿面。兩個香港熟齡剩女,因一次搬家、一本日記,開始融入另一場人生。改編自同名舞台劇,導演從劇場跨界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以八、九◯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刻畫歷史感,是對時代的致敬,也是緬懷。

《強尼.凱克》|黃熙|2017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台北電影獎」入圍。男人幫人修房子,但他似乎居無定所。男孩有亞斯伯格症傾向,每天照著母親寫的備忘紙條按表操課。養鸚鵡作伴的獨居女子,經常接到要找強尼的不明電話。強尼不見了,然而在台北這座都會叢林裡,不見的豈止是強尼?追隨侯孝賢導演多年的新銳導演黃熙,首部作品既有侯氏招牌的耐心淡定,也有年輕創作者眼中的當代脈動與失落。角色漂移於充滿偶然與巧合的日常之上,慵懶舒緩的節奏、靜候旁觀的視角,表層底下不輕易洩露的殘缺。堪稱是當代版的《千禧曼波》。

媽媽和宗憲》|施榮宗 |2017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紀錄片入圍。以回收為生的婦人,獨自扶養一位重度智障兒子宗憲。宗憲小時候父親病逝,母子兩人相依為命。2011年59歲的媽媽疾病纏身,決定幫宗憲找一家教養院安置。在無任何資源的情形下,媽媽帶著宗憲在中部地區四處奔波。

三是《鹹水雞的滋味》跟《媽媽和宗憲》。前一陣子就有聽說導演張作驥在監獄中拍戲、寫了好幾個劇本,所以一直很期待。而他過去的作品我也真的滿喜歡的。以演員的角度來看,他是現階段台灣導演裡面,少數能讓演員「被看見」的導演。這可能是因為他走得通常是很深沈、極端的路線。而《媽媽和宗憲》雖然感覺起來會是比較冷門的片,但我覺得這樣的作品也是需要被關注的。這也許與我自己的寫作傾向有關。我最近發現自己很常寫到社會上這些資源比較缺少的人群,常常覺得自己與他們有莫名的連結。

《鹹水雞的滋味》|張作驥 |2017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短片入圍。張作驥導演獄中與牢友的共同創作。改編自同名短篇小說,講述八名犯錯入監的收容人,在監禁的歲月裡,每天就是以等待的心情過日子。八人加起來超過100多年刑期的日子裡,會有什麼樣的事件觸動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看到人生裡不同的風景,走出生命中的迷霧呢?

三是《鹹水雞的滋味》跟《媽媽和宗憲》。前一陣子就有聽說導演張作驥在監獄中拍戲、寫了好幾個劇本,所以一直很期待。而他過去的作品我也真的滿喜歡地。以演員的角度來看,他是現階段台灣導演裡面,少數能讓演員「被看見」的導演。這可能是因為他走得通常是很深沈、極端的路線。而《媽媽和宗憲》雖然感覺起來會是比較冷門的片,但我覺得這樣的作品也是需要被關注的。這也許與我自己的寫作傾向有關。我最近發現自己很常寫到社會上這些資源比較缺少的人群,常常覺得自己與他們有莫名的連結。

媽媽和宗憲》|施榮宗 |2017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紀錄片入圍。以回收為生的婦人,獨自扶養一位重度智障兒子宗憲。宗憲小時候父親病逝,母子兩人相依為命。2011年59歲的媽媽疾病纏身,決定幫宗憲找一家教養院安置。在無任何資源的情形下,媽媽帶著宗憲在中部地區四處奔波。

《鹹水雞的滋味》|張作驥 |2017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短片入圍。張作驥導演獄中與牢友的共同創作。改編自同名短篇小說,講述八名犯錯入監的收容人,在監禁的歲月裡,每天就是以等待的心情過日子。八人加起來超過100多年刑期的日子裡,會有什麼樣的事件觸動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看到人生裡不同的風景,走出生命中的迷霧呢?

當然,身為表演者,九雲也有自己很欣賞的演員,「我很喜歡 Charlotte Gainsbourg,從她的作品能看出些脈絡——她總是在尋找著極度邊緣人格的角色,像《性愛成癮的女人》、《三心一意》等等。另一位則是同為法國演員的 Isabelle Huppert。她們都有種在亞洲人身上比較少見的特質——似乎是生來就必須演戲。」

演員之外,兩位韓國導演——金基德與洪尚秀,也是九雲近期關注的對象。「金基德的作品有點類似『形式主義』,用一種形式包覆著內容,讓人覺得非常抽離的同時,又會不自覺得被吸進去。他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情弓》。」《情弓》以一個小女孩與扶養她長大的漁夫之間的關係,探討著親情與愛情,「很簡單的故事、甚至是有點沉悶。像他這樣形式主義的導演,某種程度來說是需要很有天份與才華。他們走到一個所謂的藝術高度——即便對大眾來說是難以親近。」而洪尚秀的作品《自由之丘》也令她印象深刻,「他用很概念的方式講述時間在人身上產生的反應。看到後來就會發現那並不是平鋪直述地直敘,當觀看對裡面的時空有些混亂時,才會驚覺原來一切都是在討論時間,以及時間與記憶的關係。這幾年他有逐漸被台灣觀眾注意到,但我總覺得還是有點小看他了(笑)。」

All Movie Images Courtesy of Taipei Film Festival.
隨時關注 2017 台北電影節

 

加入 Polysh Facebook 隨時閱讀最新、有趣的專訪與電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