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用眼觀看,用心感受

 

文/ Polysh 特約編輯蕭辰羽

 

濱田英明(Hideaki Hamada),如果讀者近年關注過日本攝影界,對這這個名字應該不會太陌生;他使用 Pentax67II 相機 ,搭配 SMC Takumar  系列鏡頭與 Kodak Potra 系列底片進行創作;作品影像清淡、舒服的氛圍,以低反差、低彩度、高明度的影像為主。也因為經由長年的拍攝,觀看影像的讀者就像參與了他們一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兩個兒子—晴(Haru)、皆(Mina)的成長過程,不管是在家裡玩耍、出門上學、下雨天、逛書店、參加七五三儀式、一起爬樹、玩樂器、下雪天、春天的櫻花雨……兩個小男孩的赤子之心展現,讓觀者都彷彿都再一次經歷了童年;作品也因其主題的日常性與風格,廣為受到喜愛。

 

濱田英明攝影展_聽風的歌_透明公園_Starri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IMG_7388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IMG_7402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在臺北市民生社區藝文空間透明公園的邀請下,濱田英明這次來到臺灣舉辦第一次的臺北展覽—《聽風的歌》。在展覽開幕前,透明公園外也已經排滿了長長的人龍,參加攝影師本人的開幕座談會。座談過程中,濱田英明表示覺得非常榮幸可以在臺北展覽,而這一次的展出作品在過往完全沒曝光過,所以熟悉他的觀眾可能也發現這次的展覽和以往作品相當不同。

 

濱田英明攝影展_聽風的歌_透明公園2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 Image Courtesy of 透明公園

談到如此詩意的展覽名稱,濱田明英表示自己是村上春樹將近二十年的粉絲(他說自己是「鐵粉」)。村上春樹當年因為「覺得自己可以寫小說」而開始寫作,進而完成了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在聽到這個故事後受了很大啟發,給了他對於人生、面對轉換跑道、可以勇往直前的勇氣,加上也很喜歡《聽風的歌》的書名—因為「風」沒有看得見的實體,必須用身體來感受;而攝影雖然需要用視覺感官來閱讀,但他希望觀眾可以用身體感受作品,因而將展覽取名為《聽風的歌》,送給觀眾作為禮物。

 

IMG_7394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IMG_7393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濱田英明攝影展_聽風的歌_透明公園_Starri3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在這次的《聽風的歌》作品中,展示著濱田英明這三年間因工作走訪其他國家的生活—不管是夜空中碩大、繽紛美麗得以超脫現實的煙火,白雪皚皚的寒帶森林,流星劃過天際的軌跡,澄澈溪流濺起的水花,從上而下的鯨魚,春日的櫻花,白樺樹下的藍色湖泊,大風吹拂而壓成各種形狀的草原,海鳥以低角度飛過海平線,輕巧停留在指尖的蝴蝶……他記錄每一個自己感受到的、非拍攝不可的「當下」與「瞬間」。

 

IMG_7389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濱田英明攝影展_聽風的歌_透明公園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 Image Courtesy of 透明公園
濱田英明攝影展_聽風的歌_透明公園_Starri2
濱田英明《聽風的歌》攝影展。Photography/蕭辰羽

除了仍舊被影像中純粹的美好感動,那份存在於日常悠活的感受也讓人悸動。也因為透明公園的展場設計,讓光線自在地透入室內,與牆上的攝影作品成了最美好的搭配;作品中恰到好處的「留白」,多了以往難見的抽象意象,讓觀眾擁有更多想像空間,產生心底的共鳴。如同展覽名稱《聽風的歌》,即使從來沒人聽過風是如何唱歌,濱田英明邀請讀者一同親臨現場,以眼欣賞,用心感受。

 

《聽風的歌》by 濱田英明
透明公園: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 131 巷 15 號
展期至 11 月 11 日(週一公休)
想了解更多,請瀏覽濱田英明網站或透明公園 FB

 

Photography/ Starri
Part of Photos Courtesy of  透明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