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倫敦藝術家 Miho Sato 的工作室
by繼上次走進倫敦藝術家 DIEGO DELAS 的工作室,這次訪問 Miho Sato小姐,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在倫敦已經生活二十幾年;她從小學習日本書法,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畢業後才決定要學習純藝術。除了日本以外,倫敦就是她第二個家,幾乎沒有離開過倫敦。
繼上次走進倫敦藝術家 DIEGO DELAS 的工作室,這次訪問 Miho Sato小姐,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在倫敦已經生活二十幾年;她從小學習日本書法,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畢業後才決定要學習純藝術。除了日本以外,倫敦就是她第二個家,幾乎沒有離開過倫敦。
文化的構成極其複雜,沿著歷史脈絡交纏風俗、音樂、藝術、環境與政治,各個面向彼此連結影響,構成龐大的有機系統;隨時間推移文化不停伸展的觸角,讓我們難以用簡單的一句話概述。若要以最沒有距離感的方式去認識台灣文化,那麼民間故事與傳說,或許是最貼近生活又最吸引人的方式。民間傳說之所以能流傳久遠,正因為它以平民百姓生活發生的事件為藍圖,在口耳相傳過程中添加了各式奇想—透過言語與文字記錄,不同的描述方式替故事帶進了不同的想像,宗教、自然現象、人文習俗更替其染上神秘的色彩。年年月月流轉下,故事的真實樣貌或許現在已難以推敲,但真假參半正是「傳說」的魅力所在。
亮黃、土耳其藍、桃紅、米白、鮮紅、綠,各種飽和色彩在空間中跳躍交撞,迸裂出繽紛生氣。位於 LA 的 THE FIG HOUSE 是一出租的活動空間,融合 1920 年代好萊塢遇上 1980 年代派對氛圍,由設計師 Emily Henderson 構想規畫,並增添 Highland Park (LA 北部的區域,這裡由多種族及各社會階層的分子組成)多元種族的文化大熔爐特色。
想像力並不是一個能夠輕易描繪或是可以被感受出來的東西,但是美國藝術家 Joseph Cornell(約瑟夫.康奈爾),卻能夠透過巧手創造各式各樣的超現實劇場,讓觀眾可以在小小的木箱中,隔著玻璃,看著想像力恣意飛翔,就像是某段旅程的縮影。但很難想像的是,這些和歐洲情懷的物件,是他在美國收集得來—因為他從未離開過美國,終其一生和母親以及身體受到挑戰的弟弟住在紐約,在小小的地下室慢慢拼湊出他的宇宙。
來到維也納,如果你不是音樂歌劇的愛好者,也並非沈溺於壯麗皇宮歷史的旅者,那麼,也許你會對百水先生(佛登斯列.漢德瓦薩)設計的這個奇妙公寓感到一絲興味。坐落在離多瑙河畔不遠的安靜住宅區內,有著一幅如調色盤般的建築物默默融入在當地建物中,它是維也納公共建設的集合住宅案之一,完工於 1986 年。
一直想要採訪有工作室的藝術家,為什麼呢?可能是做這件事本身就有一種超脫人群的非現實感,絕大部份的藝術…
十五到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眾多知名航海探險家如瓦斯科.達伽馬,以葡萄牙首府里斯本為中心,向世界揚起…
在這數位閱讀資訊的年代,也許是個人的迷戀,實體印刷品仍在我心中占有無可取代的位置。紙材的紋路、油墨的…
人體作為思想與情緒的載體,讓我們透過服裝或飾品設計去加深自我內在的認知與探索,強化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此篇為 Polysh x Dappei 搭配 – 服飾穿搭社群 合作文章,原文請瀏覽…